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4-12-07
2024-12-07 第03版:绿色 大 | 中 | 小 
《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良好实践》在COP29巴库现场发布

多元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展现强大行动力

作者: 白雪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2275
本报记者 | 白雪

    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服务绿色金融和绿色供应链到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CCER)市场正式重启,从鄂尔多斯采煤沉陷区300万千瓦光伏基地项目建成到宝武钢铁建成国内首套百万级氢基竖炉,从深圳打造公共领域电动化全球城市标杆到上海市电动汽车个人充电桩突破50万个……近年来,我国制定和发布重要气候政策,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多元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共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展现出强大的行动力和创新力。
    近日,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组织撰写的《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良好实践》报告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巴库现场发布。报告梳理近年来中国制定和发布的重要气候政策,盘点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多元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57个良好实践案例,从10个方面总结中国绿色转型经验和低碳技术成果。
    报告认为,2024年,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以应对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不断扩大的矛盾,确保生态安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并行不悖。
    报告认为,加速全面绿色转型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关键举措,是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中国率先提出并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超过30%,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15万平方千米。通过10年努力,中国于2024年基本形成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各省区市均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和“三线一单”为基础的分区管控划定。
    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工业碳排放占比高。据统计,中国近年累计淘汰落后煤炭产能10亿吨、钢铁产能3亿吨、水泥产能4亿吨。同时,还积极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深度融合,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在电力系统、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建设运行等领域的应用,实现数字技术赋能绿色低碳转型。
    报告提到,自2023年以来,能源领域的绿色转型步伐明显加快。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生物质发电装机继续稳居世界第一,截至2024年9月底,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17.3亿千瓦,占总装机的54.7%。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继续超常规增长,光伏和风电装机已提前6年实现2030年12亿千瓦的装机目标。在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中,中国贡献超过50%,按照这一发展速度,中国可再生能源有望达成2030年增至3倍的目标,为全球能源转型作出重大贡献。
    经济社会发展到较高水平时,交通运输排放往往成为最主要的排放领域。报告发现,中国在排放快速攀升的阶段大力推进交通运输低碳转型,汽车电气化的快速发展尤为引人注目。2023年,全国新能源汽车全年累计销量为773.6万台,渗透率达到35.3%。2024年,全国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大幅提速,7月历史性地突破50%,9月达到53.3%,较2023年9月增长16.8个百分点。
    城乡建设碳排放量在全社会排放总量中占比逐步提高。报告发现,为推动建筑领域绿色转型,中国在城乡建设中大力推广绿色建造方式,优化建筑用能结构。2023年新开工的保障房中装配式建筑的应用比例达到80%。“十四五”前3年,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超90%,完成城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超3亿平方米。
    全面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是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降低碳排放的另一关键举措。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大力推动节能增效,推广节约用地技术,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进回收循环利用。推动企业节能降碳增效,通过设备改造升级,低碳产品设计和研发,实施智慧能源管理,推动废旧物资回收再利用,实施余热余能的利用改造,在降低资源消耗的同时,有效减少环境污染。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端的排放占比预计将显著上升,必须推动消费模式绿色转型。报告提到,中国着力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推进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全国绿色产品认证证书共计发放3.3万张。推广快递绿色化包装,减少二次包装浪费,2023年,全国使用可循环包装的邮件快件超10亿件,回收复用瓦楞纸箱超8.2亿个。2023年,二手电商交易规模达5486.5亿元,同比增长14.25%;二手电商用户规模为5.8亿人,同比增长25.26%,勤俭节约、循环利用成为新时尚。
    科技创新是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由之路。报告盘点发现,近年来,中国大力研发低碳技术,光伏发电技术快速迭代,风电、水电、核电技术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人工固碳端,中国积极开展CCUS技术研发与部署,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投运和规划建设中的CCUS示范项目达107个,具备CO2捕集能力约730万吨/年。与此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共享科技资源和研究成果,共同开展科技攻关。在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合作的同时,积极倡导南南合作,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培训。
    绿色转型离不开财税政策和金融支撑。报告指出,中国已初步构建涵盖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以及碳金融产品在内的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体系。
    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在气候治理中坚持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国际气候治理。报告指出,“非洲光带”项目是中国落实《中非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宣言》的重要举措,能解决至少约5万户非洲无电贫困家庭用电照明,助力非洲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自给等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协同共进。目前,中方已推动与布隆迪、乍得等5个非洲国家签署“非洲光带”项目合作文件,预计将为近2万户非洲家庭提供用电。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