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01-18
2025-01-18 第03版:新闻纵深 大 | 中 | 小 

我国旅游业急需高素质人才

作者: 张守营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2621
本报记者 | 张守营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对旅游人才需求提出了新要求,急需一大批适应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数字化、专业化、国际化、科技型、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旅游人才。”日前,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南京旅游职业学院联合发布的《旅游人才蓝皮书:中国旅游人才研究报告(2024)》(以下简称“蓝皮书”)指出,中国旅游业的文旅融合、智慧旅游、“旅游+”“+旅游”等一系列新特点彰显了旅游业的韧性与活力。

    “旅游直播”对旅游人才需求质量提出了新要求

    蓝皮书指出,近年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转型升级等因素的叠加影响下,旅游产业智慧化发展速度加快,无接触度假、智能导览、数据监测、无人服务、旅游直播(带货)等成为旅游产业谋发展和安全旅游的新形式。从“旅游+直播”新业态发展情况来看,2020年俨然成为“旅游直播元年”。在数字化技术与供应链的支持下,“旅游直播”打破时空限制,云旅游、跨界直播带货等促使旅游企业创新发展,转型自救。
    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研究结果显示,21.7%的企业在疫情期间尝试了直播带货,43.4%的企业将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作为主要营销渠道。从服务模式来看,旅游景区实名制登记、严格控制线下客流量等要求,倒逼景区升级数字化管理;“无接触服务”带火智能无人酒店;国内周边游、公园野餐叫外卖等推动旅游行业转变运营和服务模式。从旅游新技术来看,“无人服务”“虚拟现实”“智能导览”已成为各大旅游企业和景区智慧旅游建设的基本要求,以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不断突破,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及思维方式,也深刻地改变了旅游业的发展格局。
    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旅游业面临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群众旅游消费需求将从低层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转变,由注重观光向兼顾观光与休闲度假转变;大众旅游出行和消费偏好发生深刻变化,线上线下旅游产品和服务加速融合;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业发展成果要为百姓共享,旅游业要充分发挥为民、富民、利民、乐民的积极作用,成为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幸福产业。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要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对旅游人才高质量培养也提出新的要求。如何有效地解决旅游人才的供需矛盾,积极探索中国旅游人才高质量培养的新思路、新模式、新举措,有效培养新时代高质量旅游人才,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应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旅游人才就业竞争力

    蓝皮书指出,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对数字化、专业化、国际化、科技型、创新型、复合型旅游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质量。
    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和就业服务面向,深化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模式等创新改革,注重将旅游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新方法、新规范等融入教育教学,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旅游人文知识等融入教育教学,发挥文旅融合、以文化人的作用。此外,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型产业,其产业生态链较长,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结构性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复合型旅游人才的需求规模进一步扩大,专业型旅游人才的市场需求进一步增加,要求院校动态优化本校旅游类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制定和修订旅游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促进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与旅游业人才需求精准对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要加强旅游学科的基础理论、新技术应用方面研究

    蓝皮书指出,旅游学科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的内容繁杂交错,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艺术学、营销学等多种学科,旅游学科无论是理论概念还是体系结构,尤其是实践应用都不够成熟。
    因此,一要加强旅游基础理论研究。如加强旅游大数据和旅游人才大数据的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全国、区域、专题性和旅游人才供需等旅游大数据系统建设,为旅游学科研究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加强对旅游学科的理论构建和研究范式研究,争取在旅游学科体系建设和研究范式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二要加强旅游理论应用研究。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文旅产业发展实际和未来,加强与国家战略发展相关的旅游应用研究,如数字文旅、绿色旅游、旅游共享经济和循环经济等政策和应用研究,不断创新旅游理论、旅游研究方法、旅游知识和技术等,构建新时代旅游产业发展理论体系。三要加强新技术在旅游业的应用研究。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因此只有加强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创新成果在旅游业的应用研究,才能有力支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需要培养高素质国际化旅游人才

    蓝皮书指出,国际旅游是开放交流、增进国际交往的重要方式与平台,旅游业的国际化特点日益突出,旅游业发展更需要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具备处理国际事务能力并能熟练应用国际化语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因此,必须坚持自信自强、放眼国际办好旅游类专业,培养高素质国际化旅游人才。
    第一,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旅游教育品牌院校、国际高水平旅游教育组织的交流合作。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标准研制、人员交流;开展专业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等人才境外培训和交流。
    第二,实施国际化学历教育,加快旅游国际化人才培养。主动“走出去”探索合作办学。如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开展旅游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旅游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阶段统筹规划设计,贯通培养,通过开展本专科学位、本科双学位、本硕直通车等学历教育项目,实现教育资源国际共享,联合培养旅游国际化人才。
    第三,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跨国旅游企业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院校合作,一方面,通过建设实习就业一体化的海外实习基地,让学生通过实践熟悉国际旅游运行规则,了解并适应国际化旅游市场环境;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境外办学和国际教育服务,输出中国旅游教育资源,提升专业办学的国际化水平。
    第四,积极探索“中文+项目”“中文+特色课程”“中文+职业技能”等“中文+”国际化发展模式,推动中国教育、专业标准、课程标准、课程资源“走出去”,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品牌,为旅游强国、教育强国培养更多优秀的国际化旅游人才。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