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01-18
2025-01-18 第04版:新闻纵深 大 | 中 | 小 

中国企业从“走出去”迈向“生而全球化”

作者: 崔立勇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761
崔立勇

    在“2024德勤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和“德勤中国明日之星”榜单中,有不少企业的品牌名或简称是英文。前17名的“明日之星”企业,在品牌名一栏都是英文。
    这固然与这些科技企业所处的生命科学、高端装备、硬件等行业有关,但同时也表明这些新兴的科技企业具有“生而全球化”(Born Global)的共同特点。
    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全球化已成为中国企业的必答题。面对全球化浪潮和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出海就出局”常常被提起。
    以往分析企业的全球化步伐,主要是指商品在全球市场的销售和在海外投资建厂,只要敢于“走出去”,便已成功了一半。
    如今,简单的“走出去”越来越难。在2024年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上,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表示,面对逆全球化的挑战,如果只是想把产品卖到当地市场赚钱,已经不被欢迎。中国企业一定要有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更多与当地共建工业能力,合作共赢,才能使全球化业务发展得更加顺利。
    无独有偶,作为我国光伏行业出海的代表企业,晶科能源开始探索新的经营模式——从“走出去”到“走进去”。晶科能源CHO刘华认为,“走进去”意味着与所在地绑定更深,对所在地社会经济的回馈,与环境和所在地员工的融合。
    海尔、希音、大疆、比亚迪等中国品牌,已展示了不同领域的全球化成功策略。新兴的中国科技企业,在创立之初便具备了全球化思维,以全球人才为基础,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打通海内外市场。不少中国手机品牌,在东南亚、印度等海外市场的销售量超过了国内。
    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是大势所趋。生在中国、长在全球,从全球视角重新塑造业务模式及组织架构,最终具有全球化影响力,这样的中国品牌和企业势必也将越来越多。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