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02-22
2025-02-22 第03版:新闻纵深 大 | 中 | 小 

农业稳产增产需要科技创新挑大梁

作者: 白雪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355
白雪
    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2024—2028年)》,要求聚焦农业新品种培育、耕地质量提升、农机装备研制、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畜禽水产疫病防控、高效种植养殖、绿色低碳农业、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制造、农产品质量安全、乡村发展等十大重点领域,加快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这一文件的出台,不仅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更释放出国家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作为支撑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农业科技创新正成为破解资源约束、应对风险挑战、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关键引擎。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水资源分布不均,农业生产的资源约束日益凸显。与此同时,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升级,社会对粮食和农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农业稳产增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农业科技创新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通过生物育种、智能农机、精准农业等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农业产出。例如,近年来我国在杂交水稻、耐盐碱小麦等领域的突破,不仅大幅提高了粮食产量,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支撑。未来,随着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农业生产的潜力将得到更大程度的释放。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干旱、洪涝、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日益严峻,传统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此外,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对我国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农业科技创新成为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的重要保障。通过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推广抗逆作物品种、构建农业灾害预警系统,可以有效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例如,利用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实时监测农田环境变化,提前预警病虫害和极端天气,帮助农民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此外,通过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减少对进口技术和产品的依赖,可以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的自主可控能力。
    农业科技创新在提升农业竞争力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推动农业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可以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农业注入新的增长动能。例如,智慧农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催生了农产品溯源、农业大数据服务等新兴产业,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提供了新的可能。此外,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农产品品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品牌,可以进一步增强我国农业在全球市场的话语权。
    不可忽视的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深入推进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研与生产脱节等问题依然存在。为此,我国需要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推动科研机构、企业和农户的紧密合作。同时,还应加大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农业是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农之要。未来,随着科技创新的深入推进,农业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靠天吃饭”,而是成为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知识密集的现代化产业。因此,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