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02-25
2025-02-25 第04版:民营经济周刊 大 | 中 | 小 

以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助推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

作者: 王敦诚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3053
王敦诚
    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历史坐标上,民营经济正肩负着重要的战略使命。民营经济座谈会指出,“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辽宁正处于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关键一年,亟待分析研究辽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和堵点问题,探索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范式,以更好地助力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
民营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近年来,辽宁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经营主体数量稳步增长。2024年,辽宁省民营经济经营主体数量稳步增长,达511.6万户,增长3.2%,占全部经营主体总量的96.15%。规模以上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4.1%,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1个百分点。经营主体广泛分布于制造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是民间投资逐步企稳向好。2024年,辽宁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高于全国2.1个百分点。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8%,其中民间投资增长4%。在招商引资方面,2024年全省实际到位内资同比增长14.6%,民营企业对辽宁的投资信心逐渐增强,投资积极性不断提高,为辽宁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是民企外贸活跃度提升。2024年,民营企业进出口额3651.9亿元,增长2.7%,增速高于全省3.2个百分点,进出口额占全省进出口额的47.9%,是辽宁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提升,成为推动辽宁外贸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是创新发展能力持续抬升。2023年,辽宁省新增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10341家,同比增长55.6%。2024年增长势头不减,截至2024年底,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同比增长18.5%、12.6%和17.7%。这充分体现了辽宁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投入和显著成果,为形成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展势能的加速释放,根本在于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持续聚焦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关心关注问题。政策供给力度加大,制定《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市场环境不断优化,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修订废止违反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存量政策措施,持续推进惠企政策。要素支撑保障有力。深入实施“金融助力实体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持续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需求。
四大问题亟待解决
    近年来,辽宁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仍存差距,对标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要求,辽宁民营经济发展仍需破解几个问题。
    一是民营龙头企业数量较少,仍需“由小及大”。目前辽宁省仅3家企业上榜全国工商联公布的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与其他发达省份有较大差距。入围企业集中在钢铁、石化等重化工业领域,依赖资源初级加工环节,在精细化工、特种钢材等高附加值领域存在缺口。民营龙头企业未在产业链价值中高端,在高端装备基础零部件、先进材料等领域尚未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链主企业,尚未形成“技术突破—场景应用—产业集群”的良性循环,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亟待完善。
    二是新兴产业民营企业起势,仍需“由点及面”。当前,辽宁省新兴产业正经历从“单点突破”向“集群发展”关键跃迁期,民营企业在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已经逐步涌现,但尚未形成规模化集群化发展趋势,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四新经济”仍未在区域内形成规模化发展态势。
    三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仍需“由浅及深”。两类市场主体仍处于“物理叠加”而非“化学反应”的协作阶段,例如央企主导的矿山开采、炼钢轧材环节占据产业链较大产值,而民企参与的钢材深加工、装备制造等下游环节附加值率低于长三角地区水平。机器人等产业集群已形成基础框架,但国企与民企的协同创新仍有较大空间。
    四是促进民企发展的要素供给,仍需“由量及质”。辽宁省企业对服务经营主体、政务服务方面满意率分别为91.6%、90.1%,数字政府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对照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标准和民营企业期待,要素供给结构仍需提质升级:金融服务适配性方面,民营企业信用贷款占比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力资源支撑方面,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重点产业技能人才仍有缺口。从政策红利到制度红利的转变仍需深化,涉企政策的时度效把控还需进一步加强。
以制度性创新破解结构性矛盾
    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辽宁需紧扣“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政治使命,以制度性创新破解结构性矛盾,探索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民营经济辽宁方案。
    一是新兴产业跃升、传统产业焕新并举的“国民”企业共生发展模式。紧扣国企战略性新兴产业资产占比较少而传统重工业占比较多特征,聚焦维护国家产业安全与产业链韧性,建立“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双向赋能机制。在装备制造、冶金化工等领域,发挥国有资本战略支撑作用,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式引导民企深度嵌入产业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赛道,推行“国资搭台、民企唱戏”的集群培育模式,形成战略安全与市场活力有机统一的产业生态。探索国家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示范区,建立国企主导共性技术研发、民企承接产业化的协作体系。
    二是新质生产力引领、创新驱动先导的协同发展模式。辽宁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要承载区,加快构建“战略场景牵引-创新要素聚合-制度协同供给”的新质生产力培育体系,尤其要注重发挥民营企业的力量,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在战略场景中深度融合。依托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沿海经济带等重大战略平台,在高端装备、洁净能源等优势领域,建立“战略项目+市场机制”双轮驱动的场景开放机制,为民营经济注入强劲创新动能。通过构建“战略场景为核、多元主体共融、要素高效配置”的协同生态系统,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引领,为东北全面振兴提供核心驱动力。在民生服务领域,构建智慧城市、数字医疗等普惠性场景创新生态。
    三是融资链、人才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紧扣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以制度性创新推动要素配置融合互促,构建资本、人才与产业融合发展,贯通“科技创新-产业变革-金融赋能-人才集聚”的价值转化链条。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融资链从“输血”向“造血”升级,打造覆盖生产全周期资本供给体系,实现创新价值与资本价值的动态平衡。以产业链现代化为导向,突出人才链的核心枢纽地位,以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建立激励机制。
    四是促进民营经济要素保障体系的平台发展。充分发挥发展改革部门作为辽宁省民营经济工作牵头部门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充分运用“一项机制、两个平台”。发挥好民营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协调机制作用,持续健全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和问题解决机制。用好国家民营经济发展综合服务平台,推动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难点、堵点问题,不断健全问题办理反馈工作闭环制度,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辽宁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