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3-08 第04版:收官之年
|
大 | |
中 | |
小 |
|
|
叶继联代表:为村民美好生活奔走 |
|
|
作者:
叶婷婷 刁晓玲 皮泽红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400 |
|
|
|
叶婷婷 刁晓玲 本报记者 | 皮泽红 当清晨的阳光洒满芦陵村前的丘陵山头和石窟河面时,叶继联开启了走村访民的日常工作。作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芦陵村党支部书记叶继联深入村中集民声,统筹资源解民困,为村庄建设发展步步规划、为村民美好生活奔走忙碌。 一阵急促的铃声拉开了这位基层“兵支书”一天的工作序幕。“叶书记,我家的农田水渠塌口越来越大了,农田的水一直往外流,田里的庄稼可怎么办啊!”电话那头焦急的声音是村民强叔。叶继联一边接电话安慰村民情绪一边加快出门的脚步。“强叔,先别着急,我马上过来看看。” 农田是农民的生计来源,水是农田的生命源泉,深知其中利害的他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到达农田后,叶继联对水渠进行全面检查,最终由村委会出资为强叔修缮农田,用水泥加固水渠,解决水渠漏水问题。 看着农田有条不紊地修缮,叶继联又接起响铃的电话,开始处理其他村务事宜。“我出生在农村、成长在乡村、工作在农村,打造‘同心同富同美’的乡村是我一直努力的事情。村里每天大大小小的事宜很多,有时候忙起来脚不沾地,都习惯了。”他说。 午后的太阳穿过云层带着暖意扑面而来,处理完村务的叶继联大步走在芦陵村的环湖绿道上,新修建的篮球场和足球场上孩子们的欢笑声让他不由驻足观看,繁忙的一天有了短暂的欢愉。“叶书记,咱们村也赶上时代啦!”村民叶伯不由得竖起大拇指,“现在村子里有了球场、太阳能路灯、绿道,还有老人活动中心,大家都愿意出门了,如今村里越来越多人愿意回来居家养老啦!村子里越来越热闹啦!” 在他看来,村民的笑容和赞扬是对他工作的肯定,也是他奋斗的方向和动力,用真心换民心,用实干赢得信任。在他的努力下,随着一件件实事的落地,芦陵村逐步实现从“软弱涣散村”蜕变为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梅州市美丽家园示范村、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一桩桩家长里短的民生小事代表着村民所期所盼,让民声有回响,为民生谋幸福,这是我当人大代表的初心和使命。”2018年,退役一年后的他回到家乡担任村党支部委员,两年后被选举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成了芦陵村的“主心骨”。2023年,他又多了一层新身份——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每天依旧奔波在小村百事中,他相信自己所期望的美丽乡村会在一件件小事中落地实现。 从“小村”到“大家”,叶继联积极履职为民发声。“叶书记,我们村子外出太不方便,要绕很远的山路才能出去。”“我的狗被偷了这可怎么办?”……面对源源不断的诉求,叶继联将视野放得更远,不仅关注本村的需求,还为更多有需要的人发声,让老百姓有诉可说、有难可解。 在多次走访和调研收集民生需求后,叶继联将解决农村丢鸡丢狗、规避野生动物破坏农作物等民生建议带上全国两会,加强乡村法治建设;当得知梅州市9个乡镇近40万人口出行不便时,叶继联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加快推进梅州大埔到丰顺的高速公路建设》;在了解到荒地面积多、机械化发展快时,提出《推动梅州全域列入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利用荒地建设高标准农田;他还多次提出建议为乡村振兴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 傍晚,叶继联将需要带上全国两会的建议整理后,从村委会走到“芦陵村”大门牌坊下,手机仍然不时地震动。看着村子里的路灯渐渐亮起,家家户户炊烟袅袅,他对未来充满憧憬和规划。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