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03-15
2025-03-15 第04版:新闻纵深 大 | 中 | 小 

成渝“双城记”:“写”出了令人惊喜的“加分项”

作者: 张守营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539
张守营
    5年前,国家给川渝两地布置了一道“命题作文”:把成渝城市群打造成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5年过去,当人们坐着时速350公里的成渝中线高铁往返两地,当重庆产的汽车零件和成都造的芯片在流水线上相遇,当成都太古里的咖啡香飘进重庆洪崖洞的夜色里,这对西南“双子星”用实实在在的成绩单证明:他们不仅答好了题,还写出了令人惊喜的“加分项”。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玻璃穹顶下,每天有上千架航班起降。这个全球罕见的“双机场”城市,5年间地区生产总值连跨1.7万亿元、2万亿元大关,相当于每年“长”出一个中等城市的经济体量。重庆也没闲着,汽车产量占全国1/10,笔记本电脑产量全球每3台就有1台贴着“重庆造”的标签,硬是在山城地形里闯出世界级产业集群。
    这种增长速度不是靠蛮力堆出来的。在龙泉驿汽车城,长安汽车的工程师们把传统车间改造成“透明工厂”,机器人手臂精准焊接的间隙,5G网络实时传输着百万组数据。西永微电园的芯片生产线里,穿着防尘服的技工们操作着价值上亿的光刻机,指甲盖大小的硅片上刻着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关键一环。正是这些“硬核”升级,让成渝的地区生产总值台阶跨得又稳又快。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古老诗句,正在被新时代的基建狂魔改写。川藏铁路的施工队正在海拔4000米的雪山上架桥铺轨,这条“天路”通车后,西藏林芝的松茸48小时就能出现在成都的火锅店里。成渝中线高铁更绝,把双城通勤时间压缩到45分钟,让在成都春熙路逛街、晚上回重庆洪崖洞看夜景成为现实。
    基建狂魔的魔法还不止于此。长江上游最大的航运枢纽果园港,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货轮从这里出发,经上海洋山港直达欧洲。成渝世界级机场群每天起降的航班,织就了一张覆盖全球的“空中丝绸之路”。现在说“蜀道难”,更多是指选择困难症——出门该坐磁悬浮、乘高铁还是打“飞的”?
    以前川渝两地企业办手续,常常要准备两套材料、跑两个衙门。现在走进任何政务服务中心,“川渝通办”窗口前排队的群众最有发言权。开公司、办社保、提档案,355项服务就像同城快递,鼠标一点两地通办。这种改变源于那197项改革措施,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切除行政壁垒的“病灶”。
    改革的智慧在市场中开花结果。重庆两江新区和成都天府新区搞起“政策CP”,企业不管落户哪边都能享受“组合套餐”。重庆的工业设计所给成都的智能家居企业当“外脑”,成都的软件工程师远程调试重庆的工业机器人。这种“混搭风”创新,让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创新指数5年涨了78%。
    在成都华西医院看完病,回重庆老家刷医保卡就能报销;重庆的公积金能在成都贷款买房;成渝高铁月票让双城生活成本比同城通勤还低……这些变化润物细无声地重塑着川渝人民的生活半径。现在年轻人找工作,简历投递范围自动扩展到“成渝1小时经济圈”,择业选择多了整整一倍。
    周末的宽窄巷子和磁器口古镇,两地方言交织成趣。成都的火锅店开进重庆照样排队,重庆的小面馆在成都街头遍地开花。更有意思的是,电子科大的教授定期去重庆大学开讲座,四川美院的学生常到三星堆找灵感。这种文化“串门”,让巴蜀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站在5周年的节点回望,成渝双城经济圈就像一对配合默契的登山者。他们用产业链当绳索,以创新为登山镐,在西部大开发的峭壁上凿出坚实的落脚点。但顶峰尚在前方,当长三角、珠三角正在探索“未来产业”新边疆时,成渝这对“双子星”还需要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新赛道加速冲刺。毕竟,中国经济的“第四极”不仅要体格强壮,更要脑力超群。或许在下一个5年,当人们提起成渝,想到的不再只是火锅与熊猫,还有全球顶尖的科技实验室和引领潮流的未来产业。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