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04-15
2025-04-15 第02版:发改新闻 大 | 中 | 小 

保供“顶梁柱” 暖流抵心间

作者: 张海莺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359
(上接1版)
“我们修了一架280级台阶的长梯,它蜿蜒望不到头,像架天梯,大家便称长梯为‘好汉梯’。”廖盛航告诉记者,他和同事每天要巡井两次,往返“好汉梯”千余级。有一次遇到雨雪天,台阶湿滑难行,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检查了设备,清理了“好汉梯”的积雪,天色已经彻底黑了下来,整个山谷静得只能听到风声、廖盛航和同事的脚步声。
    提及这份坚守的价值,廖盛航坦言:“我们每天重复这些工作,有人觉得单调,但我们知道,这份坚持是有意义的。我们这里每天生产的天然气,就像涓涓细流,汇入无数家庭的炉火之中。”
    在新疆,280级台阶上写满保供人的担当;在江苏,“保供先锋队”的旗帜飘扬在一线。
    在大雪纷飞的国家管网西气东输公司江苏邳州作业区,“保供先锋队”的大旗在寒风中猎猎飘扬,那风跟刀子似的,冷得人骨头缝都打颤。员工们冒雪检查设备,确保极端天气下设备设施不出现冻堵。
    这一幅顶风冒雪的画面只是冬季保供时的一个缩影。国家管网铁军勇于向隐患、风险宣战。
科技赋能智慧保供
    科技赋能让油气央企的生产运行如臂使指。
    中海油宁波“绿能港”通过“智改数转”实现传统工业与人工智能的深度结合,加快液化天然气接收站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
    在接收站厂区,记者“偶遇”了一个橙黄色的“小胖墩”——工作归来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小瓦”。据接收站工艺人员介绍,“小瓦”每天定时在工作地点与能量补给站之间的既定路线上精准通行,一路拍下巡检点的仪表数据,将数据实时传输到控制系统中,生成巡检报告。搭载激光雷达、红外线传感器的“小瓦”,不仅能够自主导航并感知周围环境,利用激光光谱检测空气中的甲烷气体,及时发现天然气的漏点,还能利用搭载的防爆拾音器采集压缩机运行声音,通过声波识别技术检测音频信息,及时发现设备的“亚健康”状况。
    “‘小瓦’多次帮助我们发现了极难察觉的设备微泄漏,经人工复测后,我们及时定位消灭了潜在隐患。”“小瓦”的精准查漏能力得到了接收站工艺人员的广泛认可。
    此外,宁波“绿能港”还积极探索红外气体微泄漏成像仪在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的应用。最近新上任的“电子眼”看着与监控摄像头无异,却能够对气体泄漏进行实时监测,不仅拓宽了早期发现液化天然气微泄漏的渠道,还进一步实现了可视化、全天候、数据化的有效监控。
    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不断提升现场安全管理标准化水平,为液化天然气接收站设备设施完整性提供有力保障。
    在中海油,近些年“入职”的“智能哨兵”还有很多: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智能摄像头……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为冬季安全保供加筑了一道科技防线。
    数字技术“破冰”寒冬,中石化也加强了数智化创新。
    在中石化中原油田储气库群,曾经的油田劳模王树森,如今的身份是数智化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
    在创新工作室,王树森向记者展示了等比例缩小的场站。创新工作室将设备结构制成动画、实操标准制成课件;将学习课件生成二维码,设置关键点,职工用手机扫码就能了解设备结构、工作原理、标准化操作等知识,实现教学与生产无缝对接的“码上”学习。
    保供季一年又一年,未来,能源央企将继续深化保供长效机制,为实现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贡献央企力量。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