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5-10 第01版:头版
|
大 | |
中 | |
小 |
|
|
乘势而上 让更多中国品牌享誉全球 |
——写在第九个中国品牌日到来之际 |
|
作者:
郭丁源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2106 |
|
|
|
本报评论员 | 郭丁源 “九曲桥头月,心灯照远行”。一年来,中国经济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世界经济增长动能偏弱等挑战中依然保持稳健增长,体现出高质量发展中的韧性与潜能。随着我国各个领域核心技术持续突破与品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品牌建设持续发挥引领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品牌力量。 2025年5月10日,我们迎来第九个中国品牌日。“中国品牌、世界共享”的底蕴愈加丰富。 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无论是横跨世纪的百年“老字号”,还是收获万千Z世代拥趸的“新势力”,都离不开拥有内涵、文化和价值的强大品牌。《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到2025年实现中国品牌影响力的稳步提升,到2035年则进一步达到更高的质量和品牌综合实力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持续加强对品牌建设工作的顶层设计。2017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关于设立“中国品牌日”的请示》,将每年5月10日设定为“中国品牌日”。多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多部门,以及各地区、各有关单位扎实推进品牌建设各项工作。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从当前我国经济的新动能成长壮大,产业升级势头明显的角度看,高质量的供给将推动产业价值链迈向中高端,品牌建设则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的领头羊,制造业总体规模已连续15年稳居世界首位。这一成就背后,是我国在产业政策上的连贯性与前瞻性,充分彰显了制度优势的强大推动力。例如,自实施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以来,我国制造业产品品质提升成效显著,全国已创建139个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截至目前,我国商品条码当前用户数量达60.42万家,商品数据资源总量2.12亿条,规模均居全球首位。 品牌影响力对于国家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一个国家拥有的品牌数量越多,其在价值链上的主导力就越强,就能有效提高产品与服务的附加值,推动我国经济从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变。 国家层面,积极推动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基础设施,营造出“品牌出海+物流网络”的协同生态,放大市场辐射半径;企业层面,通过创新升级、技术迭代实现商品出口稳中增长。2024年我国家电出口增长15.4%,智能家电占比超40%,体现“品牌价值提升对冲外部需求波动”。 顺势而为,国货崛起。在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近年来,中国自主品牌受到了越来越多海外消费者的认可。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自主品牌出口占出口比重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达到21.8%。国货潮牌在世界各地“圈粉”无数。 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的带动下,中国汽车出口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海关总署数据,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跃升至641万辆,进一步巩固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地位,其中电动汽车出口量首次突破200万辆;上海港以363万辆的汽车滚装吞吐量首次超越比利时安特卫普-布鲁日港,摘下全球汽车港口“金牌”。这背后,是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场的锐意进取,也是中国港口物流体系与汽车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有力结果。 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在全球竞争加剧与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外贸新动能加快培育,越来越多企业制定清晰而有吸引力的品牌战略和定位,新产品新业态新品牌不断涌现,推动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 开拓服务业出口市场是服务贸易形成竞争力的重要一环,通过货物贸易和对外投资带动“中国服务”走出去,形成“中国品牌”国际认知度和影响力,对促进服务贸易有着重要作用。 品牌也成为抵御风险的战略支点。面对全球贸易额下降7.5%的逆风,中国外贸以品牌韧性实现逆势增长,2024年进出口总值43.85万亿元,同比增长5%。自主品牌通过多元化市场布局,降低对单一市场依赖,构建“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抗风险格局。 近年来,一系列政策举措为民营企业投资创造更好环境。今年一季度,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52.9万家,其中,民营企业数量达45.5万家,占同期有进出口实绩企业总数的86.1%。越来越多民营企业将“出海”视作开拓增量市场的关键,展现出更足的进出口活力与供应链韧性,强化“品牌化出海”等新趋势不断涌现。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开展“品牌中国故事汇”和“品牌中国公益行”两项活动。一方面,挖掘创新水平领先、品牌影响力较大的企业成长故事和独特优势;另一方面,会同行业协会、品牌企业携手推进“两新”政策实施,组织开展进乡村、进社区公益活动,助力促消费、惠民生。 当然,全球化进程中也面临着贸易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风险的挑战,加之全球地缘政治风险的加剧,使得中国企业“出海”下一步依然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为自主品牌提供了一个加速追赶甚至实现反超的机遇。这更要求我们做好品牌建设,推出更高品牌附加值、更有竞争力产品。 品牌建设是一项长久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久久为功,扎实推进。要坚定信心、把握机遇、奋跃而上,必定将有更多中国品牌享誉全球,赢得广泛的尊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