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05-10
2025-05-10 第03版:新闻纵深 大 | 中 | 小 

“我是客观派”

——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新书悦读会侧记

作者: 张守营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911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教授。
本报记者 | 张守营
    暮春时节的燕园,紫藤垂绦,芍药初绽。在北京大学承泽园古朴的院落里,一场关于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深度思考与讨论正在展开。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教授携其最新修订的《解读中国经济: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下的民族复兴之路》,在承泽论坛第39期暨北大博雅讲坛第656期活动中,以“中国经济的内在逻辑与新挑战”为主题,向来自学界、媒体及社会各界的线上线下300余位听众,系统阐释了他对中国经济的观察与思考。
    当林毅夫手持第5版《解读中国经济》缓步登台时,现场观众自发响起掌声。这部凝结着当代中国经济学智慧的作品,其渊源可追溯至1995年北大开设的“中国经济专题”课程。2008年,林毅夫赴任世行前整理出版的《中国经济专题》,经过十余年持续修订,已发展为被翻译为近20种语言的全球畅销著作。
    “这本书的生命力在于三个自洽。”林毅夫在演讲中强调,理论逻辑的自洽体现在新结构经济学框架的严密性,历史逻辑的自洽表现为对百年经济变迁的合理解释,实践逻辑的自洽则在于其与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度契合。这种三位一体的学术追求,使得该书成为国际学界理解中国发展道路的重要窗口。
    面对“中国崩溃论”的周期性喧嚣,林毅夫以数据回应质疑:从1978年至2024年,中国人均GDP年均增速达8.3%,是同期全球唯一未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的经济体。特别是2024年人均GDP突破1.3万美元,距世界银行高收入国家门槛仅一步之遥。
    “奇迹的背后是发展逻辑的转变。”林毅夫将中国发展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重工业优先战略虽奠定工业基础,但违背比较优势导致效率损失;1978年后转向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才真正激活了“后来者优势”。这种战略转型使中国用四十余年走完发达国家两百年的工业化道路。
    针对学界对渐进式改革的争议,林毅夫给出了独到见解:双轨制并非权宜之计,而是转型期的理性选择。通过“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改革智慧,既维持了经济稳定,又培育了市场力量。这种中国特色的制度创新,为其他转型经济体提供了重要参照。
    林毅夫特别指出,中国经验颠覆了“华盛顿共识”的教条。当多数转型国家陷入“休克疗法”的困境时,中国的渐进改革创造了连续四十年的增长奇迹。这种实践与理论的碰撞,推动着发展经济学的范式革新。
    面对现场观众最关切的增长前景问题,林毅夫展示了严谨的测算模型:以2019年中美技术差距为基准,参照德日韩追赶经验,中国在2035年前仍具备8%的增长潜力,实际增速有望保持5%~6%;到2049年,即使潜力降至6%,3%~4%的实际增速仍可期。
    “这不是盲目乐观,而是基于发展规律的客观判断。”林毅夫列举三大支撑要素:每年1100万大学毕业生构筑的人才红利、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他认为,这些优势将有效对冲人口老龄化等挑战。
    谈及中美关系时,林毅夫描绘了颇具战略眼光的远景:当中国人均GDP达到美国半数,经济总量两倍于美国时,科技“卡脖子”将失去现实基础。届时,美国高科技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将重塑双边关系格局。“这种相互依存不是零和博弈,而是新型全球化的必然。”
    对于当前贸易摩擦,林毅夫建议保持战略定力:“时间站在中国这边。只要我们持续提升创新能力,扩大开放水平,暂时的技术限制终将催生更强大的创新生态。”
    在互动环节,关于新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讨论引发思想碰撞。林毅夫强调,创新不是简单的技术突破,更需要制度创新的协同。他提出“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辩证关系,认为产业政策的制定应遵循“潜在比较优势”,通过“增长识别法”甄选重点领域。
    针对消费提振难题,林毅夫给出了结构性“药方”:提高居民收入占比、完善社会保障、推动共同富裕。他特别指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将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潜能。
    当被问及“乐观派”标签时,林毅夫微笑回应:“我只做客观的事实分析。”这种治学态度贯穿整场演讲:既有对成就的理性剖析,也不回避结构性问题;既展现发展信心,又警示风险挑战。这种平衡的学术品格,恰是“客观派”的最佳注脚。
    两个半小时的活动中,既有理论思辨的深度,也不乏现实关照的温度。活动结束后,仍有众多听众围拢在讲台前继续探讨。这本持续更新的著作,这场意犹未尽的讨论,共同勾勒出中国经济学人探索发展真理的精神图谱。正如林毅夫在尾声所言:“读懂中国经济,既是理解过去的选择题,更是面向未来的必答题。”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这种基于客观规律的理性思考,或许正是穿越迷雾的航标。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