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5-13 第03版:新闻纵深
|
大 | |
中 | |
小 |
|
|
AI赋能生活服务:技术温度照进劳动者日常 |
|
|
作者:
张守营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2738 |
|  | |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建筑领域加快应用。图为青岛市市南区南京路1号项目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机器狗安全巡检演示。新华社 |
|
|
|
本报记者 | 张守营 在科技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AI(人工智能)早已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抽象概念。当大众将目光聚焦于自动驾驶、元宇宙、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时,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中国的生活服务行业中发生:刷墙师傅通过AI调度系统接单量提升35%,不会拍短视频的保姆阿姨借助AI生成视频简历获得更多工作机会,刚入行的房产经纪人用手机环拍房屋即可自动生成专业级房源解析视频……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重塑着中国4亿蓝领劳动者的职业图景。 AI工具箱:给劳动者装上数字“翅膀” 据艾瑞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预计在2025年,我国的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将达35.3万亿元。 清晨6点,沈阳某老旧小区的楼道里,王师傅背着装满涂料的塑料桶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作为从业20年的“刮大白”(墙面涂刷)匠人,他能在3小时内完成30平方米墙面的找平打磨,却始终搞不懂智能手机里的接单系统。“以前漏接个电话,可能就少挣两三百块。”这位年近50的师傅坦言,文化程度不高导致他只能依赖传统平台接单,施工时手机调成静音的习惯,曾让他每月损失近20%的收入。 王师傅的困境折射出本地生活服务行业的深层矛盾:全国超过8000万家生活服务类小微主体中,80%的从业者学历在高中以下,62%的个体经营者仍在使用纸质记账本。这个市场的服务需求呈现“高频、即时、分散”的特点——用户需要30分钟内响应下水道堵塞,希望1小时内找到搬家车辆,期待立刻完成开锁服务。但供需两端存在显著的信息鸿沟:劳动者因技能限制难以有效触达客户,用户则常常陷入“急找师傅找不到”的焦虑。 58同城研究院最新数据显示,生活服务行业平均服务响应时长超过2小时,需求匹配失败率高达34%,仅因电话漏接导致的年度经济损失就超过120亿元。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体劳动者的生计压力与用户的服务焦虑。 面对这些行业痼疾,AI技术正在给出创新解决方案。在深圳某科技园区,工程师们开发出的“智能应答员”系统,已帮助全国12万名家政维修人员提升接单效率。该系统可智能识别用户来电意图,通过多轮对话精准记录服务需求,并自动生成包含地址导航、故障类型、报价区间的工单。当北京市朝阳区某用户凌晨两点拨打疏通管道电话时,AI不仅能即时响应,还能根据师傅位置、技能评级、工具配备等数据,在30秒内完成最优服务匹配。 这种技术赋能带来的改变是颠覆性的。杭州某开锁公司引入AI调度系统后,师傅日均接单量从5.6单提升至8.3单,平均服务半径缩短2.7公里。更值得关注的是,系统通过分析历史数据,能自动避开交通拥堵路段,并为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优先分配技术难度较高的订单,实现人力资本的价值最大化。 在蓝领招聘领域,AI带来的变革同样深刻。传统招聘平台每天产生超过200万次沟通,但人岗匹配率不足18%。某家政平台引入AI视频面试系统后,50岁的保姆张淑芬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数字分身”:系统通过分析她30年照顾失能老人的经验,自动生成包含13个技能标签的视频简历,并推送给有相应需求的家庭。这种技术突破使中高龄服务者的接单率提升42%,薪资溢价空间扩大15%。 技术平权:打破数字鸿沟的新范式 当科技巨头争相布局大模型竞赛时,生活服务行业的AI应用展现出独特的“微创新”特征。这些技术解决方案往往不需要千亿级参数的大模型,而是通过对细分场景的深度解构,开发出“小而美”的智能工具。 以房产经纪行业为例,某科技公司开发的AI空间扫描系统,仅需经纪人持手机环拍房屋,就能在5分钟内生成包含户型解析、装修建议、学区信息的视频报告。这项看似简单的技术,实则融合了计算机视觉、空间建模、NLP文本生成等多项AI能力。郑州某房产中介门店的数据显示,使用该工具的新人经纪人,首月成单率比传统方式提高58%。 这种技术平权效应在二手车交易市场体现得更为明显。过去评估师需要10年经验才能准确判断车辆残值,现在AI检测系统通过扫描200个关键点位,结合30万条历史交易数据,能在20分钟内出具包含268项指标的检测报告。河北某二手车市场的统计表明,AI评估使交易纠纷率下降73%,个人卖家的车辆流通速度加快2.4倍。 AI对生活服务行业的改造正在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重构。58同城最新发布的“AI深耕计划”显示,未来3年将投入15亿元,在200多个细分场景构建智能服务生态。这个生态包含3个层次:一是工具层,开发覆盖服务全流程的AI工具矩阵,包括智能应答、自动派单、数字简历、智能检测等12大类应用;二是数据层,建立涵盖6000万劳动者技能档案、4.2亿条服务评价的行业数据库,通过知识图谱实现精准匹配;三是生态层,搭建开放平台,让小微服务商也能低成本接入AI能力,目前已有8.7万家家政公司、4.3万家装修企业接入系统。 这种系统化改造带来的效益提升呈指数级增长。某连锁搬家公司的运营数据显示,AI调度系统使车辆空驶率从38%降至12%,工人日收入增加25%;AI客服系统处理了87%的常规咨询,使人工客服能专注处理复杂投诉,客户满意度提升至98.3%。 人机共生:职业教育的范式革命 当AI成为劳动者的“数字同事”,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在山东某技校,刮腻子课程新增了“智能设备操作”模块,学员需要学习使用AI检测墙面平整度;上海某家政培训基地,VR模拟系统可以还原20种居家护理场景,AI教练会实时纠正操作姿势。 这种转变催生出“增强型劳动者”的新群体。他们既保有传统工匠的实操经验,又掌握人机协作的数字技能。北京某装修平台的调研显示,掌握AI量房工具的瓦工,项目中标率是传统工人的3.2倍,客单价高出42%。某种程度上,AI正在重塑职业教育的价值坐标——技术不再是简单的工具操作,而是人机协同的智能系统驾驭能力。 对于4500万家生活服务类小微企业来说,AI应用已成为生存发展的必选项。成都某开锁公司老板算过一笔账:接入AI调度系统后,每月节省3个人力成本约1.8万元,订单量增加40%,两年内即可收回数字化改造成本。更深远的影响在于,AI正在改变小微企业的竞争维度——服务质量标准从主观经验判断转为数据量化评估,60%的客户会根据AI生成的服务报告选择服务商。 这种变革倒逼行业走向规范化。在南京家政市场,AI服务监测系统可以全程记录服务过程,自动生成包含136项指标的评估报告。某保洁公司凭借AI质检报告,成功中标多家上市公司办公楼项目,服务溢价达到行业平均水平的2.3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