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5-20 第03版:新闻纵深
|
大 | |
中 | |
小 |
|
|
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精细”二字 |
|
|
作者:
崔立勇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545 |
|
|
|
崔立勇 采访制造业时遇到的诸多技术细节颇有意思。 例如摩天大楼安装的高速电梯,方便乘梯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完成楼内上下移动。让电梯速度提上来难,让高速运行的电梯在指定的楼层一下子停下来更难。而且,如何使人在高速电梯的轿厢内感受更平稳,避免耳朵不舒服,背后还需要诸多先进技术的支撑。 再如楼宇内的烟感报警器,“嗅”出异常及时发出警报,提醒人们疏散。同样重要的是,报警器不被平时的水汽、灰尘等“欺骗”,不能一惊一乍地频频误报,实现后者的技术其实更难。 从广袤原野到繁华都市,从生产车间到研发实验室,处处涌动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澎湃热潮。新质生产力代表着从量变到质变的深刻转型,它呼唤更快的速度、更新的领域,同时也需要一点一滴地打磨技术,在“精细”上狠下功夫。 在全球产业竞争步入“纳米级”精度的今天,发展新质生产力已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或功能堆砌。 作为计算机、移动终端的核心元器件,一枚小小的芯片往往集成着数亿乃至数十亿个晶体管。从14纳米到7纳米,晶体管密度从每平方毫米3000万个跃升至1亿个;5纳米工艺进一步将密度提升至1.73亿个/平方毫米,3纳米工艺则突破2.5亿个/平方毫米的惊人水平。 光刻机中用于传导光线的反射镜对工艺精度要求极高。直径30厘米的反射镜表面起伏控制在0.3纳米以内,这相当于从北京到上海铺设一条铁轨,起伏不能超过1毫米。 即使是如今司空见惯的机械硬盘,其磁头依靠盘片高速运转产生的气流悬浮于盘片之上,磁头读写时距离磁盘的距离只有PM2.5直径的1/25。 “精细”二字早已突破传统意义中的精工细作,演变为重塑产业竞争力的底层密码。在制造业中,谁掌握了“精细”,谁就掌握了技术的核心命脉。 可喜的是,中国在技术攀登的道路上,不断涌现精细化创新的力量。 在光伏产业,隆基绿能大胆采用当时昂贵且尚不成熟的金刚线切片技术,使单晶硅片的切割速度提高了2~3倍,出片率提高了15%。金刚线等技术的采用使得2019年单晶切片成本较2011年相比下降了79%。相关数据显示,采用金刚线切片后,国内整个光伏业每年可节省成本约300亿元。 在动力电池产业,宁德时代总部生产基地全生产流程设置超6800个质量控制点,每个电池平均追溯数据超1万项,每颗电芯下仓前都会经过100多道的检测工序。 在仓储快递业,不久前菜鸟在广州向某跨国快消品牌交付了一座高密度存储的自动化仓库。仓库内使用菜鸟自研的四向穿梭机器人,实现自动的高密度存储,存储效率提升一倍,出库效率是同规模仓库的10倍。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大江南北,生产效率追求到分秒,成本控制节省至毫厘,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体现出“精细”的价值。 “精细”的竞赛没有终点,对极致效率的追求永无止境。当中国制造从“能用”向“好用”进化,微观层面的精细化创新正在重构着产业发展格局。 要素配置的精细化也在提升。苏州工业园区紧紧抓住教育、科技、人才三方的交汇点——高校院所,33所中外知名院校、15家“国家队”科研院所与大型企业、数千家创新公司、风投等要素聚合,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力量模型”。围绕产业需求,政府牵头引导高校培养产业人才,企业获得人才并在产教融合中加速技术创新,这种精心构建的产业组织模式提升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效率。 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宏观战略,更是对微观世界锱铢必较的执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一场“精微之处见真章”的产业革命。站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历史关口,唯有将“精细”的基因植入产业创新的每一个角落,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实现更多从“跟跑”到“领跑”的质变跃升。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