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5-22 第02版:新闻纵深
|
大 | |
中 | |
小 |
|
|
河渭之水入田畴 改革节水护丰年 |
——三个“悖论”背后的陕豫抗旱保产故事 |
|
作者:
单文晴
成静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3525 |
|  | | 在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华西镇的农垦农场,几台卷帘式喷灌机正在给麦田进行喷灌。本报记者成静/摄 |
|
|
|
单文晴 本报记者 | 成静 今年以来,全国多地出现严重旱情。每年5~6月是夏粮,特别是冬小麦收获的季节。在“旱魃”威胁下,小麦生长是否受到影响?粮食安全是否有所保障?记者近日深入陕西、河南两省相关冬小麦产区进行了实地采访。经过调查,记者发现了三个“悖论”,并由此展开了深入的探究。 “悖论”一:天旱了,小麦长得反而更好了 刚进入5月,陕西省渭南市就出现30度以上的炎热天气。5月12日下午,“90后”种粮大户张夏顶着火热的骄阳来到自己承包的麦田里。此时,正值小麦“灌浆期”,也是麦子成熟的关键时期,此时的灌水情况直接决定了冬小麦的收成。张夏流转的土地种植了近600亩小麦,绿油油一眼望不到边,来自渭河的“甘泉”正汩汩地流入田间。 “目前看来,小麦长势很不错,今年应该能增产。”张夏告诉记者,今年天旱得很,从过完年一直都没怎么下雨,特别是清明后,更是一直没有有效降雨。但是,因为所处陕西省交口抽渭灌区,他种的作物并不缺水。 “今年从大年初六就开始抽水春灌,到现在近100天没有停过。这是30年来从未有过的。”陕西省交口抽渭灌溉中心总规划师、灌溉科科长韩延安告诉记者,今年1月31日的土壤测验显示,灌区旱田0~40厘米土壤平均含水量低于苗期适宜含水量。加上立春之后,0~40厘米土壤失水加快,因此,交口抽渭灌溉中心在2月3日开机引水,并于当日发布了用水宣传,开始了冬小麦拔节期前返青水灌溉;4月11日,在灌区连续20多天无有效降雨,经历了一周高温天气后,交口抽渭灌溉中心再次发布用水宣传,建议农户进行冬小麦拔节孕穗期灌水。 “进入5月以后进行的是第三次春灌,之后就等着收获了。”张夏说,旱期由于日照时间更长,植物的光合作用也更强。如果水源能保证,冬小麦的收成反而会更好,每亩地的产量能达到500~600公斤,预计比去年能多50公斤。“全靠有了这些水利设施,我们种粮户的心里很踏实。” 在位于临潼区南阳村的交口抽渭灌区渠首站泵房里,记者看到,四台绿色的大型抽水机组正隆隆作响,渭河水翻腾着被抽入出水池,进而流入干渠,再流到田间地头,润泽这一方土地。 交口抽渭灌区渠首站站长程晓荣告诉记者,往年春灌一般在40~50天,而今年由于天旱,共灌溉了近100天,渠首引水1.36亿立方米,累计灌地120多万亩次,比去年多了1倍。 “因为有了灌区一系列水利工程的保障,以及这100天不休不眠的引水,才让今年大旱之年无旱象。”韩延安说。 抗旱保粮,大型机械也来助力。在渭南市华阴市华西镇的农垦农场,记者看到,平整的麦田里,几台大型喷灌机正在朝不同方向依次喷灌。渭南市港口抽黄工程管理中心总工程师陶续莹告诉记者,灌溉这个农场所引的是黄河水。地里那些长得像“豌豆射手”的喷灌机叫做卷帘式喷灌机。这种喷灌机可以自行加压,喷射半径在25~40米,特别适合在大中型灌区使用。“传统的明渠灌溉每亩地需要用水95~100立方米,而使用卷帘式喷灌机,每亩地灌溉用水只需要35方左右,可以节水63%~65%。” “悖论”二:水贵了,水费缴的反而更少了 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是100天持续不间断春灌的底气,是“大旱之年无旱象”的保障。 我国是农业大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加上农业用水量大、灌溉设施点多面广,因此,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是现实之需,更是长远发展之要。 2016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拉开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序幕。可是,有改革就有阵痛,如何让改革更有效,人民更满意?陕西省给出了自己的答卷。 “陕西省的终端水价由两部分组成,包括国有骨干工程供水价格和末级渠系供水价格。2016年5月,陕西省物价局对水价进行了精准的成本核算,核定交口抽渭灌区国有骨干工程农业供水价格为0.30元/立方米,末级渠系供水价格为0.113元/立方米。同时,陕西省还在全省大型灌区推行‘提价和补贴相结合’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和精准补贴机制,由财政为国有骨干工程平均供水执行价格补贴0.10元/立方米。这也是陕西省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方面的一大特色。”韩延安告诉记者,改革后,交口灌区终端水价由0.258元/立方米提高到0.313元/立方米,群众非常满意。 水价明明提高了,为什么群众的满意度反而提高了?记者带着疑问来到了渭南市高新区阳曲街道办大李村,见到了59岁的管水员李晓进。他掏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了交口抽渭灌区自主研发的农业灌溉管理平台。“这是我的账号,里面清晰地记载着我的6亩地灌溉的时间、时长、水价和用水量。我只需要点击‘在线缴费’就能缴纳水费了。改革后,水量能保证,用水时间也短了,我浇一亩地的费用不到40元,而改革前差不多一亩地水费将近50元。” 韩延安告诉记者,改革后末级渠系管理费用得到了保证,基层管水人员层层加码的现象彻底没有了,费用变得透明了,大家用上了“放心水”“明白水”。具体算来,尽管终端水价较改革前提高了5.5分/立方米,但群众亩均浇地费用较改革前平均下降6元左右。 “我们还开展了末级渠系管理改革、建立了农业水权制度、实行了分类水价制度、全面执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并且开展丰枯季节水价制度试点。”韩延安告诉记者,交口抽渭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经验获得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的认可,并成为全国典型案例。 “悖论”三:用水少了,粮食产量反而更高了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仅要“藏粮于地”,还要“藏粮于技”。农业节水除了用价格、管理等手段来实现,技术的进步更是重要的一环。 走进水利部灌溉试验总站的试验基地,看似普通的农田下却暗藏玄机。这里有国内先进的“地中渗透仪观测群组”,科研人员亲切地称它为“地眼”。 地下廊道两侧墙壁上布满密密麻麻的传感器,足足有2560组,加上独特的空间设计,“地眼”能“看到”作物在土壤中的生命变化。“就像在给农田做‘CT扫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研究员、水利部灌溉试验总站常务副站长刘战东介绍道,“这套系统能监测降水、灌溉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转化过程,还能精确掌握水肥药在土壤中的运移情况。” 传感器深埋于不同土层,持续记录着土壤、作物和环境之间互相反馈的过程,也藏着灌溉科技的核心突破:冬小麦拔节期日均需水量数据,玉米抽雄期氮肥吸收效率与温度的关联函数,棉花根系在盐碱胁迫下的自适应规律…… 跟随研究人员,记者又走入另一个地下空间,这是“大型称重式蒸渗仪”。刘战东说,这种运用着杠杆原理的精密仪器,可以实时称量麦田样本,将作物每小时的“饮水量”转化为精确数据。监测屏幕上,跃动的曲线勾勒出水分在土壤中的变化轨迹。 这些凝聚数十年科研积淀的底层数据,是破解农田“浇多少、何时浇、怎么浇”难题、推动农技农艺深度融合的关键。 面对黄淮海地区农业种植水肥利用率低的难题,刘战东介绍,他们基于多年长期定位试验数据积累,研制出搭载有精准灌溉施肥控制系统的灌溉设备,2021年开始在我国新疆、内蒙古、河北、河南等地体系化推广冬小麦-夏玉米水肥一体化精准高效利用技术。 “我们还突破了作物水氮实时监测的技术瓶颈。”刘战东说,团队联合灌排龙头企业开发了作物灌溉预警与智能灌溉诊断系统,通过构建“监测-诊断-决策-实施”的技术闭环,提升灌溉决策精准性,实现作物稳产、节水、减肥、增效的绿色发展目标。 2024年收获季,这项技术交出亮眼成绩单:获嘉县千亩示范田冬小麦平均亩产达647公斤,较常规种植增产18%;夏玉米更是实现增产23%的产量飞跃。 近年来土地流转加速,为了支撑大区域高效开展农业集约化灌溉管理,他们还研制推广了黄淮海地区土壤墒情预测与灌溉预报技术。 刘战东说,他们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合作,针对小麦、玉米两种黄淮海种植区大宗农作物,将多源监测的土壤含水量数据、多年科研积累的作物需水规律数据、中短期天气预报数据和不同区域土壤类型分布数据结合,运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灌溉预报模型,能对未来一周黄淮海种植区的土壤墒情(土壤湿度的情况)分布状况、变化趋势及灌溉需求进行预测分析,并给出灌溉建议,精准地对一线作业提供了指导。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该成果已在河南河北两省累计推广应用3500余万亩,每亩节约用水约50立方米、小麦-玉米亩均增产93公斤,共计节约灌溉用水17.5亿立方米,增产325.5万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