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5-22 第03版:环球视点
|
大 | |
中 | |
小 |
|
|
在封锁打压中实现中国科技的自立自强 |
|
|
作者:
季晓莉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433 |
|
|
|
季晓莉 近日,中国科技界传来两个好消息。其一,中国科技企业华为在成都正式发布两款鸿蒙电脑,是鸿蒙操作系统首次在电脑端正式发布,成为首个实现移动端与桌面端生态统一的中国国产操作系统,在微软Windows和苹果macOS全球两大电脑操作系统之外撕开一个口子。据悉,鸿蒙电脑从内核开始重构操作系统,布局专利达2700多个,通过“软件、硬件、端侧、云侧”深度整合,实现多屏协同、触控交互、分屏操控等全新交互模式。有业内人士认为,这可能重新定义何为移动互联时代的电脑,像二维码支付革命一样改变电脑端使用生态。 其二,小米发布自研设计手机SoC芯片,采用第二代3纳米工艺制程,是中国大陆首次成功实现3纳米芯片设计突破,一举追平世界最先进芯片设计水准。从2018年开始,围绕人工智能和芯片制造,国外持续加码对华芯片管制措施,中国芯片长期被压制在7纳米以下的成熟制程领域。而小米组建了一支超过2500人的研发团队,在芯片研发领域至少已投入135亿元,未来至少还要投资10年、投资500亿元。芯片设计与制造是最重要的两道工序,设计的突破才能更好掌握行业话语权,所以这次小米的突破才如此令人振奋。 突围与围堵是一体两面。就在数天前,中美日内瓦高层会谈刚结束,美国商务部就发布了一篇关于AI芯片出口管制指南的“小作文”。虽然近日该部门网站调整相关表述,由“在世界任何地方使用华为昇腾芯片均违反美国出口管制法规”,调整为“警告业界使用中国先进计算机芯片,包括特定华为昇腾芯片的风险”,但其歧视性措施和扭曲市场本质没有改变。为“确保美国将继续处于人工智能创新的前沿”,美国限制华为芯片在全球市场的使用,这种典型的非市场和单边霸凌行径,会让美国芯片和人工智能等产业在封闭中丧失竞争力。 西方面对中国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成果心情复杂,一直在“对抗”叙事中解脱不出来。例如,外媒近日称中国的北斗系统正“挑战”美国GPS系统的全球地位。但事实上,中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从不针对和挑战谁,先进的科技成果是用来服务人民、造福人类的。 不得不说,目前关税战虽然暂停,但是中美在最关键、最硬核的“卡脖子”高科技领域的竞争是一贯的、激烈的。美国始终没有放弃对中国的“围追堵截”,而中国也始终没有放弃自强自立与突破重围。在资金投入方面,中国于3月宣布将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吸引带动地方资金和社会资本近1万亿元,长期投资量子计算与机器人等前沿科技,并大幅增加公共研发预算。在人才培养和吸引海归人才方面,中国的长期持续性投入也开始见效。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近期研究认为,DeepSeek问世标志着形成了所谓“反向人才流失”。DeepSeek最新发表分析论文的211名作者超过一半从未离开过中国,24%在美国学习过但后来回到中国。 反之,特朗普政府却在大幅削减公共研究资金、削弱美国大学,缩减清洁能源和半导体制造等技术项目,削弱美国创新根基。对此,英国继法国之后加紧制定投资计划,通过10年高达3000万英镑的官方资金保障,为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优先领域逃离美国的专家开放专项资助,试图吸引顶尖人才来英国工作。 把高科技拖入地缘政治竞争,把技术红利变成零和博弈的筹码,这种思维方式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仍将长期存在。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突围来打破僵化局面,这一努力需要资金、人才、时间,更需要战略性眼光和前瞻性布局,最终实现攻守易形。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