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订阅服务 |   邮 箱
 
   
 
 首页  今日要闻 发改新闻 地方新闻 产经新闻 营商环境 一带一路 绿色共享 物价消息 商业资讯 企业债券 债券公告 招标投标
招标投标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经新闻  
 
电子报
 
金融监管部门集中发声 陆家嘴论坛释放多重信号
2023-06-13 00:00:00      中国经济导报

    近日,为方便群众出行、有效缓解疏港运输压力,由中铁二十局承建的河北省唐山市海港经济开发区文化大街跨铁路专线立交桥建成通车。图为6月9日,车辆从河北省唐山市海港经济开发区文化大街跨铁路专线立交桥上通过。新华社

近日,为方便群众出行、有效缓解疏港运输压力,由中铁二十局承建的河北省唐山市海港经济开发区文化大街跨铁路专线立交桥建成通车。图为6月9日,车辆从河北省唐山市海港经济开发区文化大街跨铁路专线立交桥上通过。新华社

 


柴洁  本报记者 | 潘晓娟

    6月8~9日,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在上海举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出席并发表演讲。这是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后,国家金融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首次同时在公开平台集体发声,释放出金融向实、监管及发展的重磅信号。
    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存在不稳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回升向好态势,彰显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但内生动力还不强,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难挑战。如何提振发展信心、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金融稳定、加强完善金融监管?本届论坛以“全球金融开放与合作:引导经济复苏的新动力”为主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优化改善金融服务
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有效性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金融如何切实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有效性,成为国家金融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聚焦的话题。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李云泽在会上表示,将紧抓恢复和扩大有效需求这个关键,持续优化和改善金融服务,切实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有效性。
    具体而言,就如何强化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李云泽表示,一是将加大新型消费和服务消费金融支持,促进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等大宗消费;二是强化对投资的融资保障,支持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三是改进对外贸易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服务,助力企业稳订单拓市场;四是加大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五是持续增加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重点领域金融供给,有力支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六是优化民间投融资环境,强化民营企业金融服务;七是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助力市场主体提信心添活力。
    坚定服务实体经济“初心”,发挥好资本市场在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方面的关键作用,才能有效促进创新资本形成,赋能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易会满指出,在健全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制度机制方面,近年来中国证监会以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为突破口,科技创新企业在新上市企业中占比超过七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一批先导产业集聚效应显著。
    易会满表示,证监会将坚守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的差异化特色化定位,探索建立覆盖股票、债券和私募股权的全方位全周期产品体系,持续完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员工持股等制度机制,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适时出台资本市场进一步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政策措施。
    绿色转型发展同样需要金融助力。易纲表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在绿色转型、绿色技术领域进行大量投资,而中国人民银行设立的支持工具则是激励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了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两项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碳减排重点领域发展。
    易纲表示,金融部门通过制定绿色金融标准,推动环境信息披露,适当提高信息透明度,同时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可以降低社会资金参与绿色转型的成本,促进绿色金融市场发展。

加强完善金融监管
打好风险防控“主动仗”

    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是当前金融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5月1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挂牌成立,我国新的金融监管体系正式形成,如何适应新形势,完善金融监管,实现监管全覆盖成为热点议题。
    “我们将坚决扛起新时代金融监管的职责使命,以新机构新气象新建树,奋力开创金融监管工作新局面。”李云泽表示,将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切实提升监管的前瞻性、精准性、有效性和协同性。坚决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厘清责任边界,拉紧责任链条,加强综合治理,完善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协作、多层次贯通的责任体系,真正实现监管“全覆盖、无例外”。
    对于监管,制度建设至关重要。“监管体制改革是金融改革的重要一环。”李云泽表示,将以自身机构改革为契机,切实转变职能、提升效能、改进作风,用铁肩膀挑起监管重担。持续优化制度供给,积极推动法律法规“立改废释”,与时俱进完善审慎监管规则,该管的坚决管住,该放的有序放开,切实促进金融业稳定健康发展。
    “这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了金融监管体制和职能分工,突出将所有金融活动依法纳入监管。”易会满表示,“我们将以落实机构改革为契机,及时查补监管不到位、不及时的制度短板和漏洞,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推动依法将各类证券期货活动全部纳入监管,持续健全各条线各环节监管制度体系。”他强调,严守监管主责主业,突出监管全覆盖。
    近期,股市波动有所加大,板块热点轮动加快,关于量化交易、市场公平性、资金短线炒作、行业机构责任等讨论增多。易会满表示,证监会高度重视资本市场监管,将持续加强市场交易行为监测监管,做好对量化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的跟踪分析,对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坚持和加强穿透式监管,强化股票、债券、基金、期货协同监管,推动形成监管合力。坚决维护资本市场“三公”秩序和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今年来,海外硅谷银行倒闭等风险事件引起广泛关注。本次论坛,监管部门对下一步的金融风险防控工作进行了部署。
    “近期国际银行业接连发生风险事件,虽然对我国直接冲击很小,但也有很强的警示意义。”李云泽表示,“将突出重点、把握节奏、精准发力,稳慎化解存量风险、坚决遏制增量风险,坚决打好防控金融风险”主动仗。
    一是下好风险前瞻防控“先手棋”,以更加主动的态度应对各类风险隐患,坚持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把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是练好穿透监管“绣花工”,提高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真正做到“管住人、看住钱、筑牢制度防火墙”。
    三是打好风险处置“组合拳”,做实做细应急预案,完善常态化风险处置机制,多渠道充实处置资源,充分调动各方主动化险积极性。
    “多年来,我们在应对外部冲击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外汇市场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也更加丰富。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维护外汇市场的稳定运行。”潘功胜说。
    潘功胜指出,中国金融周期相对稳健背后的原因是中国长期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国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坚持跨周期和内外平衡的导向,不跟随美联储“大放大收”,不搞竞争性的零利率或量化宽松政策。他强调,中国稳健的金融周期为经济和金融市场运行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为实体经济提供了充足稳定的融资。
    易会满表示,当前宏观经济金融风险的关联性、系统性进一步增强,给资本市场平稳运行提出了新的要求。证监会将与相关方面共同加强宏观研判,密切跟踪分析国际金融市场输入性风险,完善跨市场跨行业跨境风险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创新方法,突出重点,稳妥有序化解债券违约风险,持续加大对“伪私募”、地方交易场所等重点领域风险的整治。持续推进资本市场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加强与有关方面政策协同,稳定和提振市场信心,守好底线,全力维护股市、债市、期市平稳运行。
    “目前,我国金融业运行整体平稳,风险总体可控,我们完全有条件有信心有能力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李云泽说。

坚持金融对外开放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近年来,金融领域先后推出50多条开放措施,比如取消外资股比限制,大幅减少外资准入数量门槛等。本次论坛也传递出金融对外开放不止步的信号。
    “金融业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李云泽表示,将始终坚持金融对外开放不动摇。
    一是继续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稳步推进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二是在财富管理、绿色金融、养老健康、资产管理等领域,热忱欢迎经营稳健、资质优良的外资机构来华展业,鼓励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参与各类业务试点。三是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不断提升金融业制度型开放水平。四是优化跨境金融服务,大力支持共建“一带一路”。五是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建设,加强政策协调和监管协作,共同促进全球金融稳定。
    易会满则表示,继续统筹开放与安全。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不动摇,坚定不移推进市场、机构、产品全方位开放,扎实推动境外上市备案工作,加强与香港市场的务实合作,拓展优化与境外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加快构建高水平制度型双向开放格局。同时,坚持风险防控能力与开放水平相适应,不断完善看得清、管得住的机制安排,扎实推进常态化、可持续的跨境监管执法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新时代十年来,上海在深入推进金融领域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方面积极探索,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金融开放枢纽门户地位更加凸显。易会满表示,证监会将为上海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注入更加强大的资本市场力量。李云泽表示,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将与上海市共同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实施细则》,正式启动上海再保险“国际板”。
    潘功胜表示,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外汇市场运行逐渐呈现出新的特征——市场运行呈现较强的韧性,市场参与主体更加成熟,交易行为更加理性,汇率避险工具人民币跨境使用水平的大幅提升,压缩了汇率风险敞口。同时,外汇市场监管者面对市场的变化时,也更加从容、更加淡定、更加成熟。设立绿色金融工具
推动绿色金融市场发展
    绿色发展是经济复苏的重要新动力。“中国人民银行近年来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取得了积极成效。”易纲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坚决把绿色金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重点开展三方面工作,逐步丰富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要求,鼓励金融机构逐步披露相关环境信息,同时要求发行绿色债券的企业披露相关环境信息;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两项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碳减排重点领域的发展;搭建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基本框架,组织部分地区银行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
    “我国已经形成以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主、多种绿色金融工具蓬勃发展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易纲表示,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超过25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超过1.5万亿元,均居全球前列。
    在易纲看来,绿色金融能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正是由于绿色金融的发展能够有效助力解决降低碳排放的负外部性、降低绿色溢价两大难点,为信息披露和绿色能源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激励机制。
    据有关方面测算,要实现“双碳”目标,国内市场所需资金量高达数百万亿元,如此大的资金需求,主要靠调动社会资金参与,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作用。易纲表示,金融部门通过制定绿色金融标准,推动环境信息披露,适当提高信息透明度,同时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可以降低社会资金参与绿色转型的成本,促进绿色金融市场发展。
    同时,接受中国人民银行支持的金融机构承诺对外披露碳减排贷款余额、利率以及碳减排效应等信息,并且接受第三方独立机构的核查和社会监督。截至今年4月底,碳减排支持工具余额近4000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约6700亿元,带动碳减排量超1.5亿吨,取得较好成效。

【期号:】【版面:】【作者:】打印本页
 
相关文章
招标投标 | 更多>>
· 中国信达山东分公司关于… 2024-04-13
· 中国信达北京分公司关于… 2024-03-19
·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 2024-03-14
·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 2024-03-12
· 公告 2024-01-20
· 资产处置暨招商公告单 2023-12-02
·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 2023-12-02
·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 2023-11-30
发改新闻 | 更多>>
· 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 2024-04-11
· 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咨询… 2024-04-09
· 全国价格监测工作会议暨… 2024-04-09
· 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深学… 2024-04-02
· 福建发展改革委召开民营… 2024-03-16
· 三市发展改革委 召开区… 2024-01-30
· 贵州省发展改革委 加快… 2024-01-30
· 七台河用好项目谋划储备… 2024-03-12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 聘 | 网站广告刊例 | 广告刊例 | 招标公告刊例 | 订阅服务 | 版权声明 | 郑重声明 | 中国发展网 | 记者证查询 | 技术产品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390
Copyright 中国经济导报网  京ICP备090510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35号
产业报行业报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投诉电话:010-65573925;举报投诉email:xwddwyh@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