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订阅服务 |   邮 箱
 
   
 
 首页  今日要闻 发改新闻 地方新闻 产经新闻 营商环境 一带一路 绿色共享 物价消息 商业资讯 企业债券 债券公告 招标投标
招标投标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经新闻  
 
电子报
 
绿色债券将成低碳转型发展重要融资渠道
2023-08-29 00:00:00      中国经济导报

    近年来,国家电网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用清洁高效的绿色能源助力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图为在河北省张北县随处可见的风力发电机。新华社

近年来,国家电网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用清洁高效的绿色能源助力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图为在河北省张北县随处可见的风力发电机。新华社

 


本报记者|邵鹏璐

    截至8月27日,本月银行间市场及交易所市场绿色债券已发行79支,合计599.69亿元,绿色债券发行再提速。
    据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上交所”)此前公布数据,自绿色债券试点以来,截至今年6月末,上交所绿色债券已累计发行5681亿元。相关绿色债券发行人包括大型央企、地方国企、民营企业、上市及非上市公司等各类主体,主体资质较优。相关绿色债券的募集资金投向覆盖了节能、污染防治、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清洁交通、清洁能源及生态保护和适应气候变化等领域,有效引导了社会资本投向国家政策支持的各绿色领域。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随着我国绿色低碳转型的深入,绿色债券将成为其重要的融资渠道之一,绿色债券正逐渐成为一条“长坡厚雪”的赛道,其投资价值正在逐渐凸显。据悉,截至7月末,全市场已有7家公募基金设立了绿色主题债券基金,资产净值总额达91.67亿元。

绿色债券品种持续增加

    根据《中国绿色债券原则》,绿色债券是指募集资金专门用于支持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产业、绿色项目或绿色经济活动,依照法定程序发行并按约定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绿色债券的募集资金必须100%用于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项目,因此,绿色债券和普通债券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的“绿色”属性。
    在我国,狭义的绿色债券专指“贴标绿债”,即经过监管机构的绿色认证、具有绿色标识的债券。此外,还存在一定规模的“非贴标绿债”,指的是未经专门贴标但实际募集资金投向绿色产业的债券。“贴标绿债”和“非贴标绿债”共同构成了投向绿色领域的债券,即“投向绿”债券。
    根据发行方、发行场所以及监管机构的不同,绿色债券通常包括绿色金融债券、绿色企业债券、绿色公司债券、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等。
    在《中国绿色债券原则》中,依据资金用途或收益来源,绿色债券又可分为普通绿色债券、碳收益绿色债券(环境权益相关的绿色债券)、绿色项目收益债券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普通绿色债券是目前的主要发行品种,其中包含蓝色债券和碳中和债券这两个2021年推出的子品种。蓝色债券的募集资金投向可持续型海洋经济领域,支持海洋保护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关项目。截至2022年底,境内蓝色债券存量规模约为130亿元。碳中和债券的募集资金专用于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绿色项目,重点支持清洁能源产业,截至2022年底境内存量规模约4000亿元,2022年发行规模占普通绿色债券的32.14%。
    此外,2021年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还推出社会责任债券和可持续发展债券两项新品种,针对境外发行人开展业务试点,明确指出绿色债券主要服务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中相关环境目标。2022年,交易商协会和上交所相继推出低碳转型债券,是对绿色债券的有益补充。具体而言,交易商协会推出转型债券,重点支持建材、钢铁、有色等八大行业低碳转型;上交所推出低碳转型公司债券和低碳转型挂钩公司债券,重点支持五种低碳转型领域。

绿色债券制度加快完善

    根据中债登发布的《2022年绿色债券市场运行情况报告》,2022年我国公开发行的绿色债券资金预计每年可支持减排二氧化碳约7402万吨,节约标准煤2930万吨,减排二氧化硫5.7万吨,减排氮氧化物7.2万吨。
    “绿色债券作为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推动产业低碳转型。”华福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李清荷表示,我国的绿色债券市场于2015年底正式启动,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且相关制度不断完善,经历了探索性发展、市场化机制初步形成和规范化发展三个阶段。随着《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和《中国绿色债券原则》的出台,国内绿色债券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绿色债券评估认证体系也逐步成熟。
    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统计,我国已成为绿色债券发行规模最大的国家。2022年,全球共发行4871亿美元绿色债券,其中,中国、美国和德国发行量排名前三,占比分别为17.53%、13.22%和12.56%。
    自2016年起,我国绿色债券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23年7月末,我国已累计发行3.27万亿元绿色债券。
    2022年,受《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影响,银行等金融机构持续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绿色金融债券的发行量大幅提升至3389.57亿元,同比增长188.34%。2023年1~7月,绿色金融债券发行量已超过2022年全年的80%,占比增长至53.25%。
    据华福证券统计,除绿色金融债券外,产业绿色债券和城投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也较大。
    城投绿色债券方面,经济相对较发达地区的绿色债券发行量较大。截至2023年7月31日,绿色债券发行人主要分布在江苏、广东、浙江、湖北和四川等经济较发达省份,其中江苏省城投平台累计发行超1000亿元。海南、天津、西藏、河北、山西、甘肃等省份的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较小,单个省份累计发行规模均低于30亿元。具体到发行主体来看,地铁、轨道交通公司是绿色城投债的主要发行人。
    产业绿色债券方面,公用事业、非银金融和房地产行业为主要发债行业。根据申万一级行业分类,累计发行总额最高的行业为公用事业、非银金融和房地产行业,规模分别为5994.72亿元、2992.86亿元和723.68亿元,其中公用事业的绿债发行量远高于其他行业,占比45.03%。

绿色债券发行潜力巨大

    近年来,绿色债券的发行热度逐年提升,2022年发行规模占信用债券比重已升至5.08%,较2021年增加1.86个百分点。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发行人选择发行绿色债券,李清荷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多地政府针对发行绿色债券实行政策激励。近年来,地方政府对发行绿色债券的实质性激励增多,对地方企业给予财政支持,补贴类型包括贴息、直接奖励、担保奖补等。
    二是绿色债券的发行和审批效率更高。上交所设立了绿色公司债券申报受理及审核绿色通道;交易商协会发布的《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务融资工具业务指引》也明确规定,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施行绿色通道,专人全程跟踪注册评议,提高注册效率。
    三是部分绿色债券品种的发行成本相对更低。统计发现2022年部分绿色债券的加权平均发行利率可以比同类型的其品种低11~62BP左右,包括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绿色中期票据、绿色公司债、绿色企业债等。2023年1~7月份,绿色资产支持证券和中期票据加权平均发行利率分别为2.86%和3.29%,低于普通债券的发行利率42.88BP和54.91BP,具有一定发行成本优势,可以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支出。
“我国绿色债券发行期限偏短,未来发行新债潜力巨大。”李清荷分析。
    一方面,根据CBI发布的《2022年中国可持续债券市场报告》,2022年,约97%的我国贴标绿色债券以及89%的符合CBI定义的绿色债券的发行期限均在5年以内,与2021年的情况相似。与美国、德国和法国等其他主要市场相比,我国绿色债券的发行期限较短,以三年期和五年期为主。从到期年份来看,我国有超过70%的存续绿色债券将会在2024~2026年间到期,这表明未来几年发行绿色债券的潜力较大。
    另一方面,我国低碳转型也将带来大量的投资需求。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预计2030年前,中国碳减排需每年投入2.2万亿元;2030~2060年,需每年投入3.9万亿元。根据企业预警通数据,在境内绿色债券资金投向产业中,清洁能源产业占比近50%。目前我国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齿轮箱等零部件占全球份额70%,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规模不断攀升,可再生能源项目将继续支撑绿色债券发行的需求。李清荷认为,绿色债券必然将成为重要的融资渠道之一。

【期号:】【版面:】【作者:】打印本页
 
相关文章
招标投标 | 更多>>
· 中国信达山东分公司关于… 2024-04-13
· 中国信达北京分公司关于… 2024-03-19
·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 2024-03-14
·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 2024-03-12
· 公告 2024-01-20
· 资产处置暨招商公告单 2023-12-02
·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 2023-12-02
·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 2023-11-30
发改新闻 | 更多>>
· 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 2024-04-11
· 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咨询… 2024-04-09
· 全国价格监测工作会议暨… 2024-04-09
· 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深学… 2024-04-02
· 福建发展改革委召开民营… 2024-03-16
· 三市发展改革委 召开区… 2024-01-30
· 贵州省发展改革委 加快… 2024-01-30
· 七台河用好项目谋划储备… 2024-03-12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 聘 | 网站广告刊例 | 广告刊例 | 招标公告刊例 | 订阅服务 | 版权声明 | 郑重声明 | 中国发展网 | 记者证查询 | 技术产品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390
Copyright 中国经济导报网  京ICP备090510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35号
产业报行业报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投诉电话:010-65573925;举报投诉email:xwddwyh@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