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临近,各地举行多种民俗活动喜迎佳节。图为近日在重庆市北碚区澄江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和小朋友一起猜灯谜。新华社
崔立勇
2023年超长黄金周假期未启,“一票难求”已现。多方数据预测,“十一”黄金周旅游市场快速升温,出游热情集中释放,客流强劲增长。现在就可以板上钉钉的是,全国将迎来一个非常火热的旅游高潮。 旅游业从业者正在争分夺秒准备迎接八方游客,满足市场需求,与此同时却也有一点担心——在出游人次、旅游收入齐刷刷上涨的同时,人均消费却不能跟着涨。这种担心来自2023年“五一”假期,假期时间拉长到了5天,出行人次较2019年增长了20%,但是旅游消费总开支却与2019年基本持平,人均消费比2019年下降了大约10%。 出游人数虽多,人均消费不增,这是否意味着大家不舍得花钱了,抑或消费降级了?其实,人均消费这一个数据没有同比增长的原因更多来自旅游业本身的巨大变化。分析旅游业的新结构和新特点不难发现,游客少花钱正从某些方面说明了旅游业的发展和进步。 现在轻装简从的多了,大包小包往家提特产的少了。这是商品在全国快捷流通的必然结果,东西在旅游目的地有,在家乡同样买得到。各地的热门商店大多在网上有店铺,游客扫码,线上下单,商品直接快递到家,何必非要自己搬。如今,乐山、佛山、柳州等城市大受欢迎,相对于买东西,游客更愿意在这些地方花时间排队吃美食,“味蕾之旅”让餐饮业销售额大涨,但这不一定能带来旅游人均消费的大幅增加。 在国内,无论飞机的行李舱,还是高铁的行李架,如今都没有多年前那般拥挤。即使是境外游,国人大箱小箱往回扛东西的也少了,大多数商品中国都有,电商的海外购等渠道也方便快捷。 现在旅游的方式多了,纯粹的景点打卡少了。与黄金周潮汐式的集中出游不同,更多人从扎堆归于理性,决定自己的出行半径。去郊野感受美丽乡村,进场馆游泳打球,到湖边划船钓鱼……休闲游、周边游、本地游成为重要选择。对个人而言,假期的质量并不由花钱多少决定,旅游方式的丰富带来了更足的幸福感。 现在去免费博物馆的人更多了,高票价的景区少了。无论是长沙还是西安,洛阳还是苏州,各地博物馆近年来逐渐成为游客的最重要选择之一。免费的博物馆、展览馆在全国越来越多,展览内容越来越吸引人。花不多的钱甚至不花钱但需要花时间的场景迅速增加,改变了旅游出行的日程单和消费观。 而且,各地在打造开放式的免费景区方面投入极大热情。杭州在21年前就拆除了西湖围栏,南京中山陵免费开放,重庆洪崖洞、上海外滩、北京798、西安大唐不夜城都是免费的好去处。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年来一直在推动景区门票降价。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进一步鼓励各地制定实施景区门票减免、淡季免费开放等政策,鼓励景区结合实际实施一票多次多日使用制。 景区门票的花费降下去,是为了整体消费的升上来。各地政府都明白客流能给城市发展带来什么。淄博看重烧烤的最大作用并不是人均不到百元的饭费,村BA对贵州的意义也绝不只是篮球。 十多年前旅游的时候,离开旅店检查随身物品有无遗漏,我们常常看“床上”,别忘了钱包和手表;如今,我们更多是看“墙上”,因为那里插着手机、平板电脑、相机、充电宝等各种电子设备的充电器。旅游在改变,整个经济社会也在不断进步。 当前的旅游重体验、重文化、重个性,并且与一、二、三产业交织融合。观察“十一”黄金周,也需要更宽的视角。单个指标的增长与否和增长多少,其实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十一”黄金周,让更多人敢出游愿出游,即使花不了太多钱也能出游。有时候,“人气”比什么都珍贵。所以,何必纠结于人均消费这个单一数据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