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订阅服务 |   邮 箱
 
   
 
 首页  今日要闻 发改新闻 地方新闻 产经新闻 营商环境 一带一路 绿色共享 物价消息 商业资讯 企业债券 债券公告 招标投标
招标投标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今日要闻  
 
电子报
 
促增收行善治绘就幸福底色
——湖北十堰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观察
2022-08-16 00:00:00      中国经济导报

 

 


本报记者 | 王健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用5年时间,使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方的近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彻底摆脱贫困。这是继土地改革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发生在我国贫困地区农村的又一次伟大而深刻的历史性变革。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深刻指出的那样,“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易地搬迁脱贫后,如何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就成为新的时代课题。
    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报,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湖北十堰等10地被评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成效明显的地方。
    多渠道促进就业,培育壮大产业,创新治理,促进融入,十堰全面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市有劳动能力的易迁群众实现了就业全覆盖、产业全覆盖,易地搬迁安置区实现了公益岗位全覆盖,以工代赈项目实现了优先就业全覆盖,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全面提升。

挣钱顾家两不误
安幼养老都兼顾

    十堰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也是湖北省深度贫困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2020年,十堰如期完成35.45万人的搬迁安置和脱贫任务,成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规模最大的地级市。
    怎样让搬迁群众端上结实的“新饭碗”?产业发展和就业扶持是重中之重。
    据了解,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之初,十堰市发展改革委就把后续扶持作为全市《“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的重要内容,配套制定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教育帮扶、电商帮扶、旅游帮扶等实施方案,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扶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全面衔接、有机融合,做到“安置区建设、产业就业配套、后续扶持、社区治理”同步设计、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
    十堰市郧阳区青龙泉社区是湖北最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集中安置了18个乡镇4173户15380人搬迁群众。为了确保“人人有事做、户户能增收”,郧阳区构建适合社区群众发展的“香菇、袜业两大主导产业+四小产业+N个发展项目”的产业发展体系,支持党员干部和能人大户带头致富、带动群众共同致富,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安幼养老都兼顾”。
    家住青龙泉社区114栋的韩文军,在社区干部的劝说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承包了4000棒香菇。“第一年菌棒款、大棚承包费全免,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培训,从菌棒上架到出菇,全程有技术员跟踪指导服务,挣了大概两三万元。”尝到甜头的韩文军不仅把两个弟弟带着一起种起了香菇,还摇身一变,干起了电商主播,白天种植香菇,晚上直播销售,自家香菇卖完了就帮其他菇农销售。韩文军一家年收入已达10万元。
    目前,郧阳区已形成集研发、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香菇产业链条,实现产值20亿元,带动了426户2160人实现就近就业。
    郧阳还引进上海中昊针织有限公司,购置全自动智能袜机1581台,建成亚洲规模最大的高端智能袜子生产企业,年产袜子3亿余双,产值10亿元,826户1500名搬迁群众华丽转身成为产业工人。王清峰和陈鲜两口子,丈夫在香菇基地种植香菇,妻子是袜厂挡车工,夫妻俩靠着“男耕女织”,年收入达到8万元。
    在规划引领下,十堰把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放在优先位置,重点在拓岗、稳岗和就业培训上下足功夫。通过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保险缴费优惠等财政补贴或奖励办法,支持本地企业优先使用本地劳力,引导就近务工就业。
    “都是老年人,一边聊聊家常,一边干点活。半天换一把青菜,干个两天还能换袋粮食。风不吹日不晒,比地里干活可轻省多了。”今年88岁的黄朝举老人逢人就夸“零工超市”好。
    郧阳区通过开办“零工超市”,吸纳1560名半劳力、弱劳力在“零工超市”灵活务工,即来即做,计件记分,积分兑换蔬菜米粮、油盐酱醋等生活必需品,“零工可以挣钱,超市就是菜园”,有效破解了社区菜地少、弱劳力就业难等实际困难。
    发动群众居家发展小种养、小加工、小作坊、小买卖等“四小产业”,开发物业、绿化、保洁、保安、网格员等公益服务岗位。同时通过流转、代管原有土地,实现换新业增收、保老业不丢。
    与比亚迪、富士康等公司建立订单培训机制,围绕群众就业需求开展技能培训。对有外出务工意愿的搬迁群众,十堰采取包工头带、经济人介绍、政府组织引导等多种形式,积极与用工单位搞好对接,促进搬迁群众外出务工。截至2022年6月底,外出务工就业占就业人数比率达55.6%。
    据了解,自2019年青龙泉社区建成以来,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原来3000多元增长到2021年的1.5万余元。

村村有产业
家家有项目

    产业连着就业,是群众稳定增收的重要支撑。十堰把培育产业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逐步能致富”的治本之策,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方式推进后续扶持产业发展。
    以安置区为中心,建设产业基地,创办扶贫车间,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扶贫车间+扶贫作坊+易迁户”模式,实现了1个安置区至少有1个主导产业的目标。扶贫车间到村头、扶贫作坊到户头、扶贫项目到人头,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从而真正实现“村村有产业、家家有项目、人人有事做、月月有收入”。
    培育产业的同时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
    十堰市以特色种植养殖业、设施农业、特色林业、农产品加工业、传统手工业、休闲农业为主,做大做强“香菇、茶叶、生猪、黄酒、水果、木本油料”六大特色产业规模。茅箭区以农业特色产业为依托,建成20多个生态新村,引导农民通过乡村旅游增收。丹江口市蒿坪镇蒿坪村建成300亩高标准草莓种植育苗示范基地,带动周边农户50余人就业,年发放工资近200万元,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
    为了盘活用好搬出地的土地、林地、宅基地等资源,壮大产业,十堰实行特色产业链长负责制,每个产业一套方案、一套政策、一个专家团队、一个工作专班、一个牵头单位、两名市级领导挂帅,全产业链推进。目前,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56万个,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走向国内外大市场,带动脱贫人口71.8万人。
    记者从十堰市发展改革委了解到,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6000万元,建立政府性农业融资担保机构资本金补充机制和担保业务风险补偿机制,培育各类龙头企业,带动群众创业就业。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十堰把以工代赈全面融入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有效拓宽了就业增收渠道,激发了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围绕就业增收、产业振兴、保水质保生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环境治理等5个重点领域谋划实施以工代赈项目。探索创新“劳务报酬发放+资产折股量化分红+公益性岗位开发”等一系列赈济新方式,构建起“龙头企业+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易迁户”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企业得发展、群众能就业、合作社增收益等多重效益。
    实施以工代赈项目,整合各类资金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项目和关联产业发展,带动超千亿社会资本参与脱贫攻坚战,走出了一条以工代赈巩固易迁成果的好路子。
    2021年6月3日,在十堰召开的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暨以工代赈工作现场会上,“碳汇贷”典型经验颇受关注。十堰创新开发“碳汇贷”产品,将“预期碳汇收益+”作为还款来源,将林碳资源转化为发展资金,支持搬迁安置区油橄榄和香菇产业发展,改善了生态环境,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供了现实路径,为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全新模式和实践范本。

过上好日子
绘就同心圆

    如何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快速适应新生活、习惯新业态、形成新风尚?十堰聚焦后续发展中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强化党建引领,创新社区治理,把群众需求解决在家家户户、把精神培育融入点点滴滴。
“开通水电气网,办个医保低保,大厅就能办,实在太方便了,即便老家有个啥事,还有派驻干部帮忙,不跑腿就能办。”居民宋瑞高兴地说。
    在十堰的各个安置区,群众办理就业、就学、就医、养老、社保、户籍等方面事项,基本做到不出社区。搬迁群众幸福感、融入感进一步提升。
    建立群众迁出地、迁入地和务工租住地三地党组织联动协调机制,跟踪服务,动态更新,做到信息共享、难题共解、人员共管,联手解决社区居民的户籍管理、信息转接、产业就业、权益保障、便民服务等现实困难。
    陈德秀老人今年79岁,儿子一家长期在江苏打工,老人一人在社区独居。“网格员晓珍经常来,问我身体咋样,水电燃气费需要帮忙缴不,女子也没她亲啊!”一说起网格员陈晓珍,老人就感动地抹眼泪。
    郧西县对安置点实行楼栋管理,10户左右设1名楼栋长,楼栋长分别兼任法治宣传员、邻里纠纷调解员、治安防范协管员、综合信息采集员、宜居环境监督员和义务消防应急员,积极参与社会综合治理。
    房县通过推选楼栋长、中心户长,科学划定农具、养殖、垃圾等存放区域,组织卫生大评比,让搬迁群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在楼栋居民中推选楼栋长,在楼栋长中推选网格员,在网格员中培养后备干部,畅通群众参与社区管理渠道。十堰通过“党支部+网格员+楼栋长”的社区治理模式,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共兴,增强身份认同感、地域归属感,引导农民变居民,融入新生活。
    在青龙泉社区,有特殊群体关爱、就业服务、文明劝导、环境整治等8支志愿服务队。通过多种类、接地气的志愿服务活动,弘扬自强不息、勤劳致富、扶弱帮困的“易迁精神”,凝聚向善向上的精神力量。
“都是邻居,有困难互相搭把手是应该的,没想到还能奖分。把自家楼道清理干净也能奖分,这两个月我已经有20多分了,可以去超市换袋面粉啦!”谈到积分制,范文莲大姐成就感满满。
    郧阳区实行积分制管理,从社会治理、文明新风、综治信访、环境卫生、乡村振兴等方面设立正面加分清单、负面扣分清单,充分动员网格员、党员、楼栋长、居民代表、中心户等群体,每两个月一评比一兑现,评选出了一批创业模范、贤惠人家、致富能手、优秀党员、厚道邻居、平安卫士、香菇大王等身边典型。
    让搬迁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十堰正在努力绘出乡村振兴最大同心圆。

【期号:】【版面:】【作者:】打印本页
 
相关文章
招标投标 | 更多>>
没有找到对象346+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 聘 | 网站广告刊例 | 广告刊例 | 招标公告刊例 | 订阅服务 | 版权声明 | 郑重声明 | 中国发展网 | 记者证查询 | 技术产品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390
Copyright 中国经济导报网  京ICP备090510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35号
产业报行业报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投诉电话:010-65573925;举报投诉email:xwddwyh@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