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订阅服务 |   邮 箱
 
   
 
 首页  今日要闻 发改新闻 地方新闻 产经新闻 营商环境 一带一路 绿色共享 物价消息 商业资讯 企业债券 债券公告 招标投标
招标投标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今日要闻  
 
电子报
 
总书记首提“新质生产力” 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有何关联?
2023-09-19 00:00:00      中国经济导报

"天宫课堂" 第20届全国科普日活动中,位于中国科技馆的地面主课堂里,学生们在“天宫课堂”第二课上认真听讲。新华社

 


本报记者 | 杜  壮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在此期间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首次提出的“新质生产力”一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有何关联?其内涵和要义是什么?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业内有关专家学者。

内涵:对现有生产力的跃迁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业内专家学者看来,新质生产力中的“新”和“质”,与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密不可分。
    实际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需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三新”经济展现出蓬勃向上的力量,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我国经济结构在持续优化,经济活力在进一步释放。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为210084亿元,比上年增长6.5%,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现价增速高1.2个百分点;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7.36%,比上年提高0.11个百分点。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战略政策室主任盛朝迅对记者表示,生产力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新质生产力是指大量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与高素质劳动者、现代金融等要素紧密结合而催生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创新驱动,是充分发挥科技第一要素、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生产力。”盛朝迅认为,相比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有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要素配置优、环境友好等特点,是人类改造自然手段和方式的明显进步,代表着生产力水平质的跃迁。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告诉记者,按照一般的理解,生产力是所有生产要素的总和,新质生产力主要是由新的生产要素组成,如新兴的技术、人力资本及数据要素等。从这个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指的是能够代表新兴技术、能够创造新的价值、形成新兴产业的生产要素或生产要素的总和。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对记者说:“新质生产力,可以看作是新兴、高质量生产力,核心在于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的方式,集中力量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区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备新颖、技术含量高等特征。”
    “顾名思义,新质生产力‘新’的关键在于创新驱动,‘质’的锚点在于高质量发展。”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告诉记者,其核心要义是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朱克力给出了更为细致的行业划分。他告诉记者,从行业属性来看,一切利用新技术提升生产力水平的细分领域,都属于新质生产力的应用范畴,既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包括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机器人等未来产业。

形成:要素质量提升和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的过程

    社会生产力增长,往往离不开科学技术的突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与“新质生产力”一同出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科技创新的集聚地。战略性新兴产业渗透性、融合性强,通过与传统产业交叉、渗透、融合等,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促进先进技术产业化、提升产业层次,更加合理地利用资源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再看未来产业,虽然目前学界没有统一的概念,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产业是重大前沿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产物,富有发展活力和市场潜力。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要求充分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是要素质量提升和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的过程。"盛朝迅表示。
    在朱克力看来,科技创新发展和人力资本跃升,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两翼"。具体来说,一方面,没有科学技术突破就没有新质生产力,先进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内在动力。新型生产关系的产生与新质生产力的生成,有赖于对技术价值作用的科学理解和深度挖掘。如今,一大批具有前瞻性、引领性、颠覆性的技术从研发到应用,加快形成具有新原理、新机理的新质生产力。
    另一方面,朱克力认为,没有人力资本跃升就没有新质生产力,新型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决定因素。人是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是生产力生成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当代科技应用,推动生产形态向信息化数智化转变,只有拥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智能水平,具备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多维知识结构,才能熟练掌握各种新质生产工具,构建信息化数智化条件下的新质生产体系。可见,掌握新质生产工具的人才,是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资源与推手;人力资本的积累和跃升,成为新质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应用:东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是高质量发展题中之义。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关键在于优化与转换,难点在于升级与接续。
    此次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东北,正值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周年之际。我国东北地区不仅是国人的"粮仓米袋子"、共和国工业的"摇篮",还是连接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纽带,其高质量发展关乎国家发展大局。
    作为社会生产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分布、配置、组合形式,生产力布局合理与否,关系整个社会生产系统的功能发挥和质量效率。东北的产业模式一直以来都以重工业、传统制造业等为主导,亟需通过产业升级来焕发经济发展活力。
    在产业转型和布局上,政策给予了大力支持。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函复吉林省发展改革委和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同意设立吉西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蒙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旨在为支持东北地区更好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助力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新质生产力是东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这也指明了东北未来发展方向。"盘和林说。
    实际上,新质生产力在东北提出,立足东北地区转型发展的紧迫性,为东北经济转型、创新驱动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参考的同时,也为全国创新发展指明了行动方向。
    朱克力认为,首先,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引擎亟须向新质生产力转换,新质生产力对应的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产业形态,这正是东北地区经济转型所需要的发展模式。其次,创新驱动发展的重中之重亟须向新质生产力转移,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创新和创造力,突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这正是东北地区有待提升的核心竞争力,东北地区需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此外,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力量亟须向新质生产力集聚,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振兴东北地区日益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促进区域协同创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等,也是新质生产力渗透和扩散的应有之义,这正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所需要的牵引力量。
    对于新质生产力带来的变化,盛朝迅表示,这将会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催生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未来产业,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构筑创新引领型发展新优势,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区域振兴转型发展和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关键。

【期号:】【版面:】【作者:】打印本页
 
相关文章
招标投标 | 更多>>
· 华融国际信托有限责任公… 2024-06-25
· 资产处置公告 2024-05-23
· 中国信达山东分公司关于… 2024-04-13
· 中国信达北京分公司关于… 2024-03-19
·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 2024-03-14
·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 2024-03-12
· 公告 2024-01-20
· 资产处置暨招商公告单 2023-12-02
发改新闻 | 更多>>
· 湖北发展改革委坚持与民… 2024-12-10
· 国家发展改革委:完善成… 2024-12-05
· 国家发展改革委以会代训… 2024-09-28
· 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民营… 2024-09-28
· 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埃塞俄… 2024-09-10
· 打通培训到就业“最后一… 2024-09-07
· 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会… 2024-09-07
· 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多国有… 2024-09-07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 聘 | 网站广告刊例 | 广告刊例 | 招标公告刊例 | 订阅服务 | 版权声明 | 郑重声明 | 中国发展网 | 记者证查询 | 技术产品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390
Copyright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京ICP备090510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35号
产业报行业报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投诉电话:010-65573925;举报投诉email:xwddwyh@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