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在实体剧场的艺术化“存在”,是一门兼具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的新兴学科。上海音乐学院在这一跨学科领域的积极探索令人瞩目。由代晓蓉教授与吴强教授带领的主创师生团队,于4月28日晚在贺绿汀音乐厅上演了《南韵·国色》新媒体音乐会,不仅赢得满堂喝彩,也再次收获了来自学界、业界等多方面的高度肯定。 《南韵·国色》新媒体音乐会是上音深入开掘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所结的硕果。这场展演与享有“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之誉的“南音”携手,将传统与现代的声色融合,穿越时空进行文明对话,同时充分体现当代审美意趣,其以“国乐”关照“国色”,音乐与色彩得以和谐表达。 此次展演共有四个“乐章”。启幕的第一章,全场寂静的“深处”以一声响板、一起阮语,将观众引入万物复甦的春的世界,幻化绚丽的数字艺术与古老清丽的南国乐音同台“共舞”,演绎了《阮音春沐》。当观众意犹未尽之时,舞台“翻启”了第二乐章《雅韵伶歌》,又呈现了时光逆流、陋室铭志、山不在高、有“仙”在此的传统山水意境。第三乐章《颂风今吟》展卷时,悠悠天地间,忽然鼓乐齐鸣,人世风情,翻山渡水。第四章《景声合鸣》,则徐徐展现一派春和景明,但见舞台近景、远景互映有致,真可谓走马旧曲新吟,闽南古意梦长;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整台音乐会国乐国色交融和鸣,绕梁不绝。 作为一场非物质文化跨学科的艺术实践,《南韵·国色》新媒体音乐剧以时尚包装经典,从传统走入现代,有声有色地展现了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化剧场艺术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民乐室内乐”课程的理论成果与创作实践。创作者们此次将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南音”与中国深厚的山水文化以及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融于一炉,以现代媒介为舞台表达材料,成功地体现了对“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现代诠释。 【创作者絮语】 一场视听的革新 “南音”,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它的旋律穿越了时间的长河,被无数代人传唱。但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如何用现代的视角去重新诠释这份古老遗产呢? 传唱经典,重构传统,突破界限 这是一场关于传承与创新的对话。我们不仅传唱南音,更要用心与之对话;我们拥抱南音,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去演绎它。《南韵·国色》就是这样一次大胆尝试,将南音的古典美与现代时尚的视听语言相结合,让传统在现代焕发新生。 这不仅是一场音乐会,而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一次心灵的触动,一次视觉与听觉的盛宴。让我们在《南韵·国色》中,感受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体验一场穿越时空的音乐对话。 节目介绍 节目一《阮音春沐》 作 曲: 戴维一 时长: 14分57秒 视觉导师: 代晓蓉、鲁轶、王满 视觉设计: 陆天暘、高文菊、孙钰滋、王漪玟、吴雨萌、杨诗善、方逸如风、潘艺昊 演奏导师 :吴强、舒银、周乐嘉、沈贝怡 编 制: 南音琵琶-李 响、南音三弦-郏丽安、小 阮-龚易璇 王伊洛、中 阮-周欣颖 王轶文、大 阮-兰雪霏 、四 宝-庄建君 - 作曲创作感言 - “阮”,闽南话意为“我们”,也指为阮族乐器而作。泉州面海,多少年来,红砖厝中缱绻的南音,逐浪而去,也踏浪而来,乡音始终萦绕心间,牵系”我们“的一颦一笑,一厢情愿。作品提炼南音散曲《春光明媚》的唱腔曲调,采用主题后置完形的方式,逐步还原南音散曲的原貌,演绎了落地、出走,而又归来的人生,也试图构建南音的生态群落——海浪、春光、古厝和“阮” - 多媒体创作感言 - 将南音特有的工ㄨ谱转化为视觉图案,并巧妙地将其与闽南地区飞檐翘角的建筑元素相结合,构建了一个历史感和地域特色并存的舞台背景,使观众仿佛置身于充满南音旋律的古泉州,深刻体验那份久远而深情的乡愁。这是对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一次尝试,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次展示,使更多人感受到南音不仅仅是音乐,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记忆,一种情感的传递。 节目二《 雅韵伶歌 》 作 曲: 楼 嘉 时长: 13分38秒 视觉导师: 代晓蓉、鲁轶、王满 视觉设计: 刘新星、沈 榆、代宝熠、杨 璇、李乘昊、陈妍希、蒋怡玮、缪雨恬、张婉宁、戚众驰 演奏导师 :吴强、舒银、周乐嘉、沈贝怡 编 制: 拍 板-郏丽安、竹笛兼洞箫-张明艺 江子屹、二 胡-陆 奕、中 胡-林昳霏、琵 琶-李响、中 阮-周欣颖、大 阮-兰雪霏、 古 筝-朱燕、古 琴-张雨轩、南音声腔(兼南音琵琶、酒盏)-蔡凯柠 、碰 铃/响 盏-庄建君 - 作曲创作感言 - 南音传统曲目《山不在高》,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为创作蓝本,声腔悠扬低吟,为创作定下淡雅基调。作品试图突显泉州这片古老土地上“雅”与“灵”两种意境,相得益彰地表现出泉州文化中的雅致情趣和品德馨香。古琴与洞箫的绵长气息,弹拨乐与南音打击乐的交相辉映,镶嵌于传统南音的意韵之间,共同营造余音绕梁之感。 - 多媒体创作感言 -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 南音,以独特的意蕴婉约柔美地乘唐宋古风款款而来,荟萃了中国文化不同时期的精华。它是中国音乐的一种经典表达手法,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哲思凝练的体现。作品从南音传统曲目《山不再高》发展开去,用新民乐讲中国的故事。我们的创作团队徜徉在高洁的意境之中,视觉设计随音乐发散,描绘出文人雅士,高山流水、出尘脱俗的气质,又仿佛置身于雅集之中乐享骚客抚琴切磋的致趣。在南音的故乡泉州,无论山海之间,抑或烟火市井都有绵绵雅韵、纤纤伶人、悠悠乡音源远流长。 节目三《 颂风今吟 》 作曲: 李霓霞 时长: 9分45秒 视觉导师: 代晓蓉、鲁轶、王满 视觉设计: 张开云、梅 满、徐千雅、陈子阳、于佳禾、马艺青、季柏霖、李东心、舒笑冉、胡雪琦、朱晨希 演奏导师 :吴强、舒银、周乐嘉、沈贝怡 编制: 打击乐-陈怡霖 郭笑雨 郑婷月 杨 峥 刘琨霄 王骏豪、竹 笛-江子屹 张明艺、低音笙-唐若凡、低音唢呐/唢 呐-史亚龙、琵 琶-李响、中 阮-王轶文 、大 阮-兰雪霏、古 筝-朱燕 南音说唱-张明艺、笙-唐若凡、二 胡-陆 奕 徐爱珂、中 胡-林昳霏、南音小打-蔡凯柠 庄建君 - 作曲创作感言 - 现代审美与南音传统音乐元素珠联璧合,构筑了祭祀礼仪中的“祭”、“拜”主题。作品力图通过庄重肃穆的音色、音响、音律、结构等元素来绘制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风情和传递深邃的艺术哲思。表达了人们对天地自然的崇敬,对祖先历史的追思,以及对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虔诚祈愿。 - 多媒体创作感言 - 本次关于南音《颂风今吟》部分的创作于我们而言,充满挑战性。它不同于以往的创作,“颂”寓意着祭祀、祈愿,是人们古往今来对于美好愿景的向往。而在泉州当地,这种祈愿又呈现出不同的形式:郎君祭、家家户户所设有的佛龛神龛、关岳庙、妈祖、土地公等。我们从这许许多多传统而又珍贵的形式中提取纹样和肌理,结合泉州当地的建筑风貌以及“天圆地方”的概念,融入多媒体影像中,将闽南文化中的祭祀、祈愿搬上舞台,带领观众一起领略这庄严、肃穆、独特而又弥足珍贵的“颂”。这种传承千年的文化形式,其所内涵的文化精神值得我们去驻足、珍惜。 节目四 《景声合鸣》 作曲: 艾尼瓦尔·瓦吉丁 时长: 14分28秒 视觉导师: 代晓蓉、鲁轶、王满 视觉设计: 陈怡婷、王 畅、丁宣予、张同越、过婉婷、王韩、梁良、刁天豪、郭 婕、蒋书羽、江思毅、汪皓辰、左觐恺、周凡琦 演奏导师 :吴强、舒银、周乐嘉、沈贝怡 编制: 三 弦-龚易璇、南音琵琶-李 响、二 弦-陆奕、洞 箫-江子屹、打 板-郏丽安、竹 笛-江子屹 、笙-唐若凡 、中 阮-周欣颖 王轶文、大 阮-兰雪霏、古 筝-朱 燕、二 胡-陆奕 徐爱珂 、中胡-林昳霏、打击乐-郑婷月 陈怡霖 - 作曲创作感言 - 作品跟随著名南音套曲《走马》选段,从对闽南地区远古的想象展开,发展至对惠安女子的优美描绘,收于闽南文化对海洋的探索和崇敬,形成一种“和鸣”的音响形态。寓意着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世间万物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与期盼。 - 多媒体创作感言 - 对我们而言,这次的创作充满挑战和机遇。 与以往创作的作品相比,《景声合鸣》的创作需要深入了解其历史和文化背景。南音作为闽南文化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地方特色。我们将泉州的城市街景及建筑风貌巧妙融合在影像中去带领观众一同感受最靓丽的海岸风景线。 在《景声合鸣》的创作过程中,我们更注重作品情感的表达,注重音乐背后承载着的丰富情感和人文精神,让观众能够感受到南音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不断挖掘南音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